年少气盛
小学阶段无忧无虑、懵懂而过。可是,周遭的凌乱和嘈杂,母亲的唠叨,加上我性格的沉稳和恬静,使我向往着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经在英商怡和洋行谋职的表哥(比我大十几岁)点拨,1948年,我到澄衷中学(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住读。家住沪西,澄衷在沪东,乘19路无轨电车从起点到终点要大半个钟头。澄衷是百年老校,建于1900年,由清末企业家叶澄衷以他“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赤诚之心和睿智的眼光出资创办,开中国人自己兴办班级授课制学校之先河。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校长,胡适曾就读于该校。
澄衷校园之大,对于曾在弄堂小学读书六年的我,如入广漠无人之境。在“澄衷蒙学堂”老式教学楼前,有处庭院,中立叶澄衷铜像,铜像两侧有石凳,四周有树木花草。一天傍晚,灯光昏暗,我在园中与同学追逐嬉闹,径直狂奔,竟无视园中障碍,皮肉之躯与石凳猛撞,顿时晕了过去,血流如注。我被急送医院,小腿至今留下分币大的一块疤痕,幸好没留下后遗症。
初中刚读满一学期,寒假返校后,学校景象大变。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开了进来,教学楼世美堂成为败军的栖身之所,室内健身房变成军用仓库,操场的边沿和空地上军需物资一片狼藉。因为教室被占,只好合班教学。下雨天,原本应在健身房上课,也只得在走道里活动活动。国民党兵军纪涣散,不仅酗酒、打架无所不作,还引诱学生看黄色书刊。令人感到邪恶的是,他们竟将一个一息尚存的重病号径送殡仪馆处理。好在解放上海的炮声隆隆,吓得这批败兵丧魂落魄,提前逃窜。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随着一批批工厂复工,国民党加紧了对上海的空袭和轰炸,妄图破坏上海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步伐。次年2月6日的中午,蒋军出动各型战斗机17架,对上海市区狂轰滥炸,主要目标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电厂离学校不过三四公里,我们从学校阳台目睹敌机俯冲而下,将一枚枚炸弹投向地面,随后阵阵爆炸声清晰可闻。电厂遭到严重破坏,市区大面积停电,激起了上海人民强烈的愤慨。我军高炮频频阻击,但炮程尚不能阻止敌机的侵犯。
解放同年10月,上海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一位高二同学的引导下,我成为第一批团员,是当时班上的唯一一名。从此,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我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炮声打响。不久,当时的青年团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校,我瞒着家里报了名,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母亲知道后,急匆匆、颤巍巍地拖着裹过的脚大老远地赶到学校,哀求校长说:“孩子还小,才十五岁,等他长大一点再送他参军。”母夺子志,令我郁闷。若干年后我才体悟到,一个相夫教子、目不识丁、不善言语的家庭妇女,到庄严的学府求助于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后又细想,母亲与我更相为命,是母亲的不谙时宜,让我免于波折。这对出身不好的我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父亲只读过三四年私塾,勉强能看报,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抱有较高的期望。1950年,有出版社首次出版四大名著,他在报上看到广告后立即预订。《红楼梦》《水浒传》一直由我持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当时就被工人师傅“借”走了。精读名著提升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社会百态的洞察力。学校允许学生每个星期六下午离校,次日下午返校。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给我零用钱。记得我第一次自主购买的三本书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大众哲学》和《少年机电工程师》。兴之所至,不分文理,读书不求甚解。至今我还珍藏着这三本当时看不太明白的书。对知识的自觉追求随青春期的到来而涌动,学习兴趣也从童时对自然界小昆虫(蟋蟀、蝉、蚕)、小动物(小白鼠、小兔子)的好奇(见《小学时光》),转移至实用的器件上。
初二上学期,受同学影响,我装起矿石收音机来。我从中百一店后面的芝罘路零杂市场淘来底板、线圈、可变电容、矿石以及漆包线等小器件和材料。回校后用漆包线做天线,横跨宿舍;用竹竿把线挑到室外,把地线连接到水管上。随后按线路图把零件一一组装起来:在电容、矿石、线圈相连的地方接天线,在电容、耳机、线圈相连的地方接地线。让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通过调谐电路选台,再由矿石检波(把高频变成音频)。我戴上耳机,转动可变电容,听到了“吱吱咯咯”的声音,顿时雀跃,童稚的心好像要蹦出来。这是一种创造奇迹的愉悦,虽然耳机里传来的只有杂音,什么也听不清。我反复装拆,反复调试,来回旋转可变电容,始终听不到清晰的声音。如此疯玩数天,我因达不到预期目的而沮丧起来。随后,我感到矿石收音机太过简陋,与同学商量,索性玩起电子管收音机。就这样,我们又同到芝罘路市场配置更多的零件。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囊中羞涩,为购买型号为3Q5的电子管(还是旧的),掏尽所有。电子管收音机终于做成了,我不禁沾沾自喜。
不知父亲听了哪位亲友的诤言,督促我学好英文。于是,初中三年,每逢寒暑假,我每天清晨花4分钱乘16路无轨电车从大自鸣钟到曹家渡,然后走一站路,在表哥到洋行上班出发前一个多小时到他家补习英文。在校我们读的是《开明英文读本》,而表哥要我读原版读本。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课堂完全不同,气氛松弛,无仪式感。表哥上班前既要自理生活,又要对付我的学习。我朗读,他吃早饭,一面点头示好或纠错;我做书面练习,他勾选次日作业。一对一补习,面对面辅导,因表哥急于上班,交流的时间受限。现在的补课已成学生互相竞争和攀比的手段,一切为了考学,而那时的补课只为提高学养,与考试提分无关。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