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一分为三’”专栏

“翻译研究的‘一分为三’”专栏

编者按:大千世界,物分大中小,人有左中右;生命都有产生、发展、消亡三阶段;人类世界本身也被人为地划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这就是“一分为三”。其中,“一”是“三”存在的前提,“三”是“一”存在的必然。“一分为三”的视域和方法在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研究事物、处理事物时广为应用,自古至今的翻译研究当不例外。

佛经翻译史上,慧远的“厥中之论”是结束非此即彼文质之争的中庸译论。近代马建中的“善译论”融通了两个三分的格局,兼顾语言、义理、神情以及原文(作者)、译文(译者)、阅读(读者)。严复的“信”“达”“雅”三位一体,更为百年中国译界所推崇。陈西滢的“形似”“意似”“神似”,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金岳霖的“译言”“译意”“译味”等,无不是一分为三的匠心表述。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在许渊冲的译论中呈现得更清晰、更完美,“三美”“三化”“三之”“三似”“三势”等凸显了他的翻译思维,渗透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然时至今日,译学界对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关注甚少,系统的探讨阙略,本专栏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读者运用和研究三分法的热情,让这一我国传统文论中固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译论中发扬光大。

本专栏发文四篇:庞文本着整体、有机、动态的哲学原则,用一分为三的翻译观审视翻译实践及译论话语,认为有必要将其培育为具有生成能力的元方法;方文从宏中微的不同视角归纳他多年来对应用翻译的研究心得;曾文从哲学观与学理性研究的逻辑基础出发,论述宏中微研究范畴的拓展,倡导经验和理论模块化的研究范式;吕文则从“三层次”分别探讨公示语译写的理论、策略和技巧。四文视角各异,整体而言,恰是宏中微的辩证组合。

(原载《上海翻译》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