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与初创

筹备与初创

1985年初,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我被推举为理事。理事会决定创办会刊。由于我之前有主持编译技术性期刊的经历,就参加了学会的编辑委员会工作,任副主任委员。一天晚上,会长刘祖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系第一任主任)在衡山路医学科学技术情报所小楼上召开创刊决策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五六人,其中包括副理事长夏宗辉(科技情报专家)、贺崇寅(上海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秘书长曹瑞和我等。会议讨论了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编委会组成、出版发行等重大问题。决定刊名为《上海科技翻译》;出版发行及所需经费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负责;贺崇寅任主编;我任副主编,负责编辑部日常工作。会议责成我写创刊申请报告。是年春节后不久,报告即提呈市科协学术部。5月,报告获批并转呈市委宣传部;8月,上海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准《上海科技翻译》的出版;9月,到市新闻出版局办理了期刊登记手续。至此,《上海科技翻译》的出版手续顺利办妥。学会办刊尚属初创,我们的申请报告上起先曾保守地填写“内部发行”字样。但我刊编委阵容强大(当时上海各理工科高校外语专家基本上都纳入旗下),办刊宗旨明确,出版单位正规,上级单位最后批文认为我会“已具备办刊的基本条件”,加上当时对外开放的需要,改为“公开发行”,而且没有试刊期。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编辑部设在我所在的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当时办公用房很不宽裕,编辑部只得在办公楼二楼走廊的末端分隔出4平方米的小房间作为临时用房,小得只能摆放我和责任编辑章永源(外教社退休的资深编辑)的两张办公桌。

创刊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由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和首任中国译协会长姜椿芳题词,钱伟长院士亲自接见了学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鼓励大家办好学会、办好期刊。创刊的消息不胫而走,得到了国内同行的热情支持,他们或提出意见建议,或寄来专稿(最早的投稿者为绍兴黄河清和华东政法学院的陈中绳),或要求订阅。时任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编辑部负责人的林煌天先生一直认为我国翻译界需要更多的学术期刊来探讨翻译问题,认为历史上上海翻译底蕴深厚,有力量做好这项工作。他除了利用各种会议的机会为《上海科技翻译》做宣传外,还为创刊号撰文,号召加强翻译学术交流。再加上刘祖慰、卢思源、钱绍昌等名家为创刊号撰稿。就这样,在各级领导及译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不到一年的筹备,于1986年5月,继《中国翻译》之后,在我国翻译事业的百花园中,《上海科技翻译》蓓蕾初放。

1989年起,《上海科技翻译》由双月改为季刊,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期刊入不敷出,为减少亏损;其二是我任主编的编制问题悬而未决,当时我教学任务繁重,业余编辑时间和精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