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栏目

特色与栏目

从《上海科技翻译》改名为《上海翻译》,期刊侧重应用翻译研究的宗旨始终不变。变化的是理论不断进步,论题逐年拓展,论证更趋严密,栏目与时俱进。《上海翻译》既有同类刊物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总的思路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弃。”“文学翻译”或“文学翻译理论”是许多外语学刊都有的大众栏目,我们没有。我刊突出应用翻译及其衍生栏目的小众品牌,期刊既有学术性,也有应用性和可读性,其特点最能从栏目设置上反映出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译界的学术氛围下,《上海科技翻译》以应用研究为主,特别是科技翻译的研究占有明显的比重。当时栏目设置中虽然也有“理论研究”,如创刊号刘祖慰教授的“现代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等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更多的栏目是应用性的,如“翻译技巧”“译例评析”“翻译随笔”等。其中,科技文体翻译研究占了很大的篇幅,如“文献(指技术文献)翻译”“术语与新词”“机器翻译”等。90年代中叶,科技翻译经过多年密集研究,渐见式微;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外事、经贸、旅游等翻译研究加强。至21世纪头5年,科技翻译研究总共只发表了6篇文章,平均一年一篇多,是所有的栏目中发文量最少的。之后,我们取消了这一专设栏目,把它并入“应用翻译”,与“新闻翻译”“经贸翻译”“旅游翻译”共享一栏。

栏目随国内研究状况和趋向不断作调整。20世纪末,翻译学科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成为重点栏目。此外还配以“它山之石”(介绍国外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翻译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同时,在实践研究方面拓宽范围,开设了“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研究”或“应用翻译研究”。21世纪到来后,我国进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时期,我们开设了“E翻译”栏目,专门研究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和语料库翻译。随着我国翻译市场的发育,“翻译市场”应运而生,为翻译活动的职业化做理论上的准备。翻译学科涉及的学科面越来越广,研究者也越来越多,文献分散,为了概述某一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研究前景,又专设了“综述”一栏。为反映学术研究中学者丰富、生动的一面,开辟了“人物(专访)”和“译者随笔”。加上“翻译史”“口译”“文化与翻译”“翻译技法”“词语译述”“商榷与争鸣”“译者与辞书”“书评”等,至今已设置栏目30余个(其中有的被淘汰,有的被整合)。从栏目设置可见,本刊在积极开展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仍然注重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翻译技巧的切磋。

《上海翻译》是一份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论文占有绝对的地位。但为活跃版面,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会讯、书讯、时讯、通告、启事等点缀文末刊后,平添了多样的学术信息。

栏目设置因时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探讨翻译理论,传播译事知识;总结翻译经验,切磋方法技巧;广纳微言精理,侧重应用问题;把握学术方向,推动翻译事业。由于原来的科技翻译研究的式微,《上海科技翻译》这一刊名越来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她的本质属性,我们从1997年起就申请更改刊名。后于2001年、2003年又两度申请,终于在2004年3月获批改名《上海翻译》,而正式改刊是从2005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