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演说
2010年7月30日6时,钱伟长校长走了,带着师生的缅怀和亲人的眷恋,留下渊博的精神财富和夺目的学术宝库。虽然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带有吴侬软语乡音的普通话依然在校园里回荡,他那宽厚、慈祥的笑容依然绽放,他坚韧自信的气质、博大精深的思想永远埋在师生的心中。
1983年初,钱伟长院士接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不久,他向全校教职员工作首场报告(我称之为“就职演说”)。那天,大家奔走相告,从教研室、实验室、食堂、实习工厂……凡是能离岗的,都汇聚到大礼堂,早早按部门区域就座,稍晚者只得站在座位两侧的过道上或末排之后的空隙处。教职员工带着对新校长的敬重和未来的期待来了,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会议开始,偌大的礼堂鸦雀无声,人人洗耳恭听,似乎在捕捉说话者的每一个字符、每一个信息。钱校长语重心长地阐发着他三学期制的治校思想和办学理念,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学校的蓝图。三学期制在国外风行,在国内尚无哪一所学校实施过。他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之后,话题转向教工,因为蓝图再好,要靠员工打造。在讲到科研工作时,青年时代喜爱运动的他从体育比赛谈起,如说1 500米长跑,到剩下二三百米时,会感到很艰难。其实,这时对手也很累,就看谁的牙关咬得紧了,拼到底就是胜利。“这时,你怎么想的?”他问。是想到很累了,放慢速度喘喘气,甚至停下来歇一歇呢?还是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呢?人生的长跑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最后的坚持。搞科学研究就需要奋力拼搏的、持久的进取心。
彼时,钱校长已年逾七旬,在生命的跑道上已拼搏了大半辈子,铸就了辉煌,但他选择了一个地方高校作为他事业的新起点。择难而进,为后来者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
他的讲话不断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从比赛延伸到啦啦队,他说:“去年(指1982年)秘鲁女排战胜美国队得益于啦啦队的助威,听说我校去年男篮在高校球赛夺冠,也有啦啦队的一份功劳。青年学子朝气蓬勃,有为本单位夺取荣誉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这是一种进取心的表现。”钱校长年轻时当过运动场上的啦啦队队员,现在也愿当教学、科研的啦啦队队员。他认为上场队员和啦啦队员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逆的。赛场上常见这样的情况,今天篮球队员给排球队员当啦啦队,明天排球队员给篮球队员当啦啦队;未上场的给上场队员当啦啦队……广而言之,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岗位都可以互相当啦啦队。具有拼搏精神的人组成的啦啦队必定声势大增,因为他们最懂得场上队员情绪的跌宕起伏,鼓舞力大。至于那些不听指挥、不守纪律,游离于啦啦队组织之外的人,在球赛精彩时也能狂呼乱叫,振臂暴跳,但对场上队员没有激励作用,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大煞风景。各级领导是啦啦队队长,要把本院、本系、本单位的工作做好,要慧眼识人才,看成果、选时机,及时地、有的放矢地发出鼓励的信号。
队员拼搏需要啦啦队助威,啦啦队的摇旗呐喊能鼓舞斗志,活跃现场气氛,使拼搏精神发扬光大。优秀的啦啦队需要一位高屋建瓴、准确果断的指挥员和一群豪气如虹、服从指挥的战斗员。钱校长表示要当教师科研和教学的啦啦队队长。我们相信,在他的鼓励下,全校师生会从内心发出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以上文字根据我当时的记录,略述钱校长就职演说的只言片语,对他教育教学的宏大叙事和未来学校的精妙构想未能道及一二。好在二十余年来,上海大学已建成一所自成特色的著名大学,有目共睹。这为钱伟长教育思想作了最好的注解。伟人的思想缜密而睿智,说话风趣又辩证,作风平易且亲切,我等平庸之辈二三十年来事业上凡有所进步,皆受惠于校长的办学思想。
在我的心目中,钱校长留下的是一段漫长的光辉的记忆,蕴蓄着一种精神和力量,必将伴随我的余生。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