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收音机,敲煤油炉

装收音机,敲煤油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是婚嫁的三大标配,样样凭票供应,好在我并不紧缺。不过,我对自装半导体收音机突发兴趣,买来了晶体管、印刷电路板、电阻、电位器、电容以及喇叭等一大堆零件,借来电烙铁和电表,对着线路图依样画葫芦地在宿舍摆弄起来。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儿,晶体管脚、电阻接头和导线都很细,功夫在焊接,要领是每个零件按线路图各就各位,焊接牢,不错位。只要有一处焊得不牢或者有一个零件放错位子,收音机的线路就不对了,需要反复用肉眼或用电表检查,找出原因,然后返工。幸好,经过数度拆装,自装的收音机终于能调台收听了。

提起自装收音机,还有一段渊源。我在澄衷住校念初中时,年方十四,脑洞初开,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与同学一起,开始学装矿石机。从中百一店后面的芝罘路二手市场淘来底板、线圈、可变电容器、矿石、漆包线等小器件和材料,按线路图一一组装起来,架上天线,连接地线。耳机里顿时传来“吱吱咯咯”的噪音和杂音,虽然什么也听不清,但一颗童稚的心已初有成就感和满足感。随后我感到矿石收音机太过简陋,收音效果太差。与同学商量,索性玩电子管收音机。这样我们又同到芝罘路市场配置更多的零件。至今还记得,当时囊中羞涩,为购买型号为3Q5的电子管(还是旧的),我掏尽所有。这样,从矿石机、电子管收音机一直装到晶体管收音机,我经历了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对其原理一知半解,但手眼并用,揆情度理,多少悟出一点真知。

“文革”时期,煤油炉属紧缺物资,凭票购买。煤油定量供应,每户每月一斤,不可多得。为了方便饮食或调剂生活,社会上有段时间时兴自制煤油炉。我和同室的工科男也热衷于此,目的不完全在使用,而在于填补无所事事的空闲,消耗多余的能量,充实生活节奏。

煤油炉以铁皮为主要材料,基座盛油,上置盖板,盖板上有内外两个圆筒,外层圆筒是保护性的,也有保温作用。内层筒壁有密密麻麻的小孔,便于空气向中间流通。中间约有十根小管垂直固定在盖板中央的圆环上。用粗棉线(灯芯)作捻子,分别从小管底下穿出。圆环有把柄引向外壳,以调节捻子上下。捻子从底座吸油,引出管外,点火即燃。说白了就是一个多头的可调节的煤油灯。

盛油的基座可用现成的大号搪瓷碗代替,其他主要材料如白铁皮、薄铁板无处可买,我只得在单位的修理车间就地取材。固定捻子管的铁圈需要钻孔,得动用钻床等机具和器械。在天天“斗私批修”的当时,到机修车间去捡一点边角料,我开始也感汗颜,跟机修工说情要他提供方便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过,在好奇心和目标性的驱动下我还是去做了这些事。我们借来大剪刀裁铁皮,自卷捻子管(可用金属伞柄一段一段地截取),用粗铁丝自制控制捻子管上下的手把,用焊锡焊接,一切都自力更生。

自制的煤油炉是简化的,比起凭票购买的煤油炉,显得不专业、不精确,甚至是不完整的。如正规商品外部会通过一个旋钮升降捻子高度(有的由齿轮带动,旋到最上面火最大,旋到底则熄火),捻子管一般是特制的、无缝的;底座的盖板上有加油口,便于加油等。

里外窥察,反复比试,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可用之物,终或有成,人生欣慰,莫过于此。自制的煤油炉虽然燃烧效果不很理想,但是下面条、热菜、煮饭均可;当食堂用餐不便时,当突想调理饮食时,有解馋自奉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