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情愫

学会情愫

学会是志士仁人荟萃的活动空间,学术土壤肥沃,学术生态滋润。我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的关系从1983年筹备起,至今已有三十七年。今粗有树立,当思学会同仁之恩。

1982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翻译协会)在京成立。不久,姜椿芳会长两次南下,指导我市建立翻译组织,他设想建立一个包罗各业的翻译协(学)会,但均无果而返。原因有多方面:1.翻译有不同业态,归属不一:文学翻译属文联,科技翻译属科协,口译归口外事。2.组织领导的人选摆不平。于是,刘祖慰(时任上海交大外语系系主任)和曹瑞等人决定单独筹建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后改“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挂靠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1983年四五月间,曹瑞(后任学会秘书长)来新乐路旧址找我,邻居告诉他我衡山路的新址。他兴冲冲赶到衡山路,发现我已搬南昌路暂住。这年,我家由父母、兄弟同住的大家庭分解为自立门户的小家庭。八月下旬,我的小家最终落户广延路的上海工业大学福利房。次月,曹瑞与我终于在新舍小叙,因缘际会,毕竟同道,又有新志,相谈甚欢。我俩素不相识,曹瑞听人说我是做过翻译的外语教师,对参与社会活动或有兴趣,遂打听我的下落;因为当时学会的基础成员为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和科技翻译人员,兼有两种职业的人很少。他逢人常说“方梦之是我‘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在通讯和交通不便的当时,他一年之内三度寻访,诚意可嘉。此后我们合作愉快。他是我步入学界的贵人。

1985年1月30日,学会在文艺会堂正式成立,产生了17人的理事会。刘祖慰教授(时兼任中科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翻译组召集人)任会长;上海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总编辑贺崇寅编审和我国著名技术情报专家夏宗辉教授任副会长。理事来自理工科院校外语系、室(当时还没有外语学院)或各工业局情报研究所,多为年已花甲的名士贤达。彼时我虽年近半百,但无论从年龄、资历、职务或经验而言,尚属后生。我步入了堪称上海译界精英的群体,初时不免诚惶诚恐,谦恭从容,只能以克己之心状写学会工作的篇章。

学会起步艰难,没有办公室,只在南昌路科学会堂翻译服务部设联络点,开会或别的活动都要临时借用理事单位的场所;没有资金,也临时借用。好在两个月后,局面豁然开朗,承接了14部科教电影的英、法、俄、西、葡、阿六国文字的翻译和配音;钱绍昌汉译英的《冠心病》事后还获意大利国际电影节金奖。办公地点也有了着落,1987年6月,华东纺织学院(现东华大学)一会员免费提供了淡水路55号的部分家宅作办公用房三年。此后,学会先后借用兆丰东路(1990—1991)、嘉善中学(1992—1994)、徐家汇上大外语学院(1995—1999)、淮海路原市情报所(2000—2017)等处,2018年搬迁至四川北路现址。

学会由学术、编辑、组织、外联、财务等委员会以及翻译服务部组成。贺崇寅与我分别为编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我负责日常工作)。学会成立伊始,即令我着手起草会刊《上海科技翻译》的创刊报告并辗转报批,创设编辑部并落实印刷出版,联络编委并物色创刊号的作者,约请领导题词等。经过一年筹备,《上海科技翻译》于1986年问世,这是继《中国翻译》之后我国第二份翻译专业学术性期刊。编辑委员会除了编辑出版会刊外,于20世纪90年代还编辑出版过一套“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学术丛书”,包括《译论纵横》(方梦之编著)、《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概要》(钱绍昌编著)、《新编英汉科技词典》(谢希德主编)等一批著述和辞书。我在“出版说明”中写道:“该丛书选题以翻译学术(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教学等)为主,但也涉及外语写作、语言研究和辞书等相关领域。”

1991年,贺崇寅任第三届会长,我任秘书长。贺早年参加革命,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老到的判事能力,纵观全局,统筹策划。我则全心投入协助会长,处理细务。时处新理踵出、西学东渐、追求学养、群情振奋的学会工作的活跃期,事务庞杂,我等学会干事每星期六下午聚集于学会驻地,或组织活动,或讨论工作,或广结译友,乐此不疲。当时会员逾千人,几乎周周安排活动。置身译界,携手同道,任情自适,会员多执念学术;也有少数汲汲于近利,为认领翻译文稿“捞外快”而来。

彼时,我国翻译市场刚刚萌芽。学会的社会诚信度高,上海的大型企业(都有会员)几乎没有一个不与学会有翻译业务关系的,包括东方航空、大众汽车、地铁、高桥石化、宝钢、金山石化以及美资强生、住化电子、法雷奥汽车电机、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耀华皮尔精顿、ABB、上海商城等。后来还新增一批长三角船厂以及南通、宁波、无锡、泰兴、江阴等周边地区的业务。学会翻译服务部既是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窗口,也是学会开展各项活动的经济支柱。由于翻译质量好、讲信誉,学会荣获中国译协第一批颁发的“质量信得过单位”的荣誉证书。翻译服务创收除主要支付译者稿酬外,也用于学会学术活动、会议经费及办公支出,做到以会养会,自负盈亏,略有节余。我会是较早参与翻译服务市场规范的单位之一,参加历次全国翻译经营管理工作会。陈忠良副会长曾参与三个GB国家翻译标准的起草、修改或审定。我也参加过标准的审定。

初期的学会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都有,既有分语种的分散活动,也有多语种的综合活动,包括邀请中外专家办讲学、联谊会、座谈会,到宝钢、大众汽车、东方民航、金山石化等单位现场交流研讨,以及与其他学术团体合办会议等。教师节举办教师座谈会,年末举行资深翻译家座谈会,新春召开译者迎新会,等等。由此增进了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推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切磋。1992年6月11日至14日,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会有8名代表参会。我代表学会作了“繁荣翻译事业,服务改革开放”的专题发言,向大会汇报了一个阶段的工作。

1995年底换届,卢思源教授任会长,我辅佐之。2004年至2009年我接任会长,这期间,在学会干事的共同努力下,先后组织Trados(Translation,Documentation和Software)培训班,开通学会网站,多次举办全国翻译教师研习班(与《上海翻译》编辑部联办),在充分利用会内学术资源的同时,先后邀请前驻外大使过家鼎先生,世界著名语言学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陈平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学教授莫娜·贝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圣华,法律文献翻译专家陈忠诚,国际问题专家苏豫等,做学术报告。学会于2006年与上海文学翻译家协会、上海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在上海图书馆一层展厅联办“上海翻译成就展”,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会员在翻译工作方面的丰硕成果,反映了会员在推动上海工业发展、科技兴国,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成就。

2012年12月6日,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协会在京联合召开“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开幕式上表彰了优秀单位会员、优秀社团工作者,本人获中国译协“优秀社团工作者”称号。次年,又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上海市外文学会终身成就奖。此等荣誉蕴含着众多同仁的辛劳,我只是做了一点应做的工作。

2012年底参加中国译协成立30周年座谈会

回眸学会诞生至今,思接千载。当初理事会中最年轻的我,现已届耄耋。时间可以荡平我对往事的记忆,但前进路上提携者的音容笑貌永远不会磨灭。曾目睹老会长刘祖慰在弥留之际于枕边放着《上海翻译》,一再嘱托我要办好会刊;曾亲耳聆听老会长贺崇寅对编辑期刊的指导和学会工作的教诲;而卢思源、钱绍昌两位学长与我至今互通音讯,多有赐教……感谢学会,感谢与我同窗共事、同进同出、推心置腹的同仁。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