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柜子,修家具
“文革”十年,倡导艰苦奋斗。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训导犹记在心。生活上的局促和不顺接踵而来,只能自力更生,想方设法一一克服。好在我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于动手的习惯。孩童时代,我与家父工厂的工人们相伴,多少沾染上一点工人的气质和精神,喜欢摆弄小东西。
工作在外地的我,每当探亲假或出差到上海,若时间较长,就会用心为小家庭做一两件手工活。因为父亲受冲击,1969年,我们原住的26平方米的房间被造反派没收,只好搬入一墙之隔的父母的房间(同样26平方米)合住,中间用大橱、五斗橱、箱子对半隔开,上面的空间是互通的。居所十分逼仄,捉襟见肘,半边的房内放大床、小床、桌子各一,加上三把椅子,别的什么都放不下了。我偶尔回去,儿子只能打地铺。幸好,房外有较大的室内阳台,与父母共用。阳台上装有水斗,便于洗漱,水斗旁有可放一把椅子的方寸之地。天从人愿,正好容得下一个小家具。于是,因地制宜,我自己设计了一个高1.8米、宽50多厘米的立柜。我沉潜市肆,从旧杂店淘来废旧木料、三合板、塑料纱、螺丝、钉子、胶水以及锯子、凿子等物料和工具,开始在院子里动手打造起来。我虽未曾尝试过木工活,但因平日乐于观察,木工的把式和要领似乎早已铭记于心,再说柜子自用,精度要求不高,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先落料,把一根根立柱和横档锯好、刨平;在立柱和横档上画线,开榫眼、做榫头(这是技术活,不容易做好);然后让榫头和榫眼一一相配,并涂上胶水,以保证框架的牢度。立柜的背面、顶上和底部用三合板封住,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作碗柜,左右侧钉上塑料纱,正门为塑料纱门,下面权作小书柜。
柜子虽小,解决了当时小家庭的大问题:一日三餐的碗筷瓢盆、剩菜冷饭有了固定的存放处。柜子下半部分的两格,供念小学的儿子使用,上格放小人书和课本,下格放学习用品和玩具。有了私柜,儿子满心欢喜。这只柜子一直沿用到2016年,因住房市政动迁才放弃,用了三十多年。
读书人珍惜书本。人要安适,书要安置。儿子有了自己的地盘,刚上小学的女儿也要一个属于她的空间,于是把床头柜抽屉下的小空间给了她。她妈妈备课用的词典、参考书、业务用书也不少,只能放在饭桌台面下的一层夹板上。我的书最多,只能把壁炉炉门(新中国成立前外国人建造的房屋有壁炉,弃之不用)简单改造一下,上下放两块木板,做成一个三层小书橱,充其量只能放一百多本书,大部头的词典和剩余的书籍放在床底下。住房条件至微至陋,但各得其所,各有其趣,温馨而和顺,这就是上海人以前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
家里的四把沙发椅是1959年梅结婚时的嫁妆。时过十载有余,椅套换了两轮,椅面多有破绽,外观日久年湮,但内中弹簧完好,坐起来颇感合适。人要衣装,物要包装,我决心让它焕然一新,包上鲜红的人造革。于是,反复丈量椅面和四围包裹所需的人造革面料的面积,计算铜钉的枚数,到市肆采购。一一拔掉钉住椅面的旧铜钉,拆卸破损的椅面,清理座椅内部的尘埃。这些劳作并无技术性,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我学过工程制图,对裁剪、下料、拼接等还算在行。对大块人造革作一分为四的准确裁剪后,边角料所剩无几,只够做两个小钱包。接下来是把椅面和四围的垂直横立面平整地包裹起来,四个拐角处需要裁开并折叠,然后在椅子背面用铜钉把人造革密集地钉牢。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四把红色人造革面的沙发椅放在窄小的房间内,红光熠熠,焕然一新,分外艳丽。一时还舍不得罩上布套遮蔽它的光芒呢。我对着简单的劳动成果,颇感赏心悦目。
以前经常看到有人走街串巷,肩扛长条的穿棕绳或穿藤的工具,顶端挂着的藤条和棕绳摇来晃去,一路走,一路喊:“棕绷藤绷修伐?棕绷藤绷修伐?……”想不到自己也学着去干这种营生。我家的藤绷是结婚时花50元买的,几乎花掉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藤绷致密、平坦、滑溜,睡起来凉爽,夏天睡觉不用铺凉席。但是,藤条在长时间承受人的重压后,弹性变差,被拉长。初时床面平直,后来藤面渐渐地中间凹陷了,两人同睡,滚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特别在夏天,更不舒服。于是,我决心修理它。
要把藤面修复如初是做不到的,修理不在藤面本身。一般的做法是在藤面之下紧贴藤面的地方衬一层尼龙绳网,依靠尼龙绳的张力,把藤面撑住,代替藤面来承受重量。尼龙绳网越密,载重越大。尼龙绳一根根地穿在木框架四周的钩子上,一根对穿的尼龙绳需要两个钩子。纵横如有50根尼龙绳织成网,就需要100个钩子。所以修藤绷的主要材料是尼龙绳和做钩子的铁丝。尼龙绳在市场上买得到,拉钩要自做,一般用14号粗铁丝,做成统一的样式,再用钉子固定在木框四周。50根尼龙绳裁剪到合适的长度,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把旧藤绷搬到院子里,反过面,四角用凳子把它架起来。用借来的绷紧尼龙绳的专用工具,将尼龙绳一根又一根地对穿,费劲地拉紧,钩上钩子。儿子做我的助手,终于编织成尼龙绳网。修缮后的藤绷又用了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