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印象
我与美国人接触不多,但有几位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1998年春,我们夫妇到美国探亲,闲来无事,去小区边上的教堂转悠。抱着跟美国人交际交流的心态,我们走进教堂。信徒们见陌生的外来人士,热情地围拢来问候。其中有一对与我们同龄的夫妇,比尔和玛格丽特,我们攀谈良久。比尔退休前是工程师,懂电脑、擅设计;玛格丽特大学毕业后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教堂的热心志愿者。比尔是唱诗班的领唱。我们对教会的礼仪一无所知,受邀同做礼拜,为了体验教堂的氛围和仪式,各种程式生硬地跟着依葫芦画瓢。礼仪毕,殷勤的主人馈赠英文版《圣经》,人各一册。对于《圣经》,我们学外语的略知鳞爪。《圣经》乃西方文化之源,基督教之经典,是基督教教徒精神生活的支柱和日常生活的准则;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内容宏富、文字优美、叙事结构独特的文学巨篇。手奉经书,很有仪式感和庄重感,确有诵读玩味之意。虽然宗教信仰与我辈无缘,但了解《圣经》乃研习英语所必需。玛格丽特看我俩心有所向,遂主动提出给我们讲道解经,我们顺水推舟,欣然接受。这样,每逢星期日上午做完礼拜,在教堂一侧的小房间,她为我俩专讲《圣经》。玛格丽特虽然不是神职人员,但对基督教教义及《圣经》故事烂熟于心,特别对耶稣周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倒背如流,足见她对宗教的虔诚。如此,每周一讲,直到半年后回国,给我们比较系统地上了一门《圣经》课。这期间,她出于教徒的责任,不止一次地规劝我们皈依教门。大半辈子在无神论教育下的我们初心未改。
回国后,鸿雁往来不断,至今已二十年了,特别在每年圣诞节和春节前夕,我们总互致问候。比尔心灵手巧,每年自制贺岁卡:常以冰天雪地为背景,以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为主体,以绿树、红帽和红色屋顶为点缀,红绿相间的白底画面阳光普照,攲斜疏密,气势恢宏,绝无孤傲寂冷之感,加上玛格丽特端庄秀逸的题词,并附夫妇俩恬淡闲适、老而弥健的近照,实在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历年的贺卡已成为我们珍贵的藏品。我们既不善画画,又不谙计算机制作,早年是到福州路文具店购买精美的贺卡寄去,近些年则通过email传递信息,并发去近照,聊表心意。
玛格丽特夫妇自制的贺卡
女儿住处周边有个敞开式养老院,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四围山坡起伏,树木葱茏,绿草茵茵。两座宏阔的四层建筑,一座供无行为能力者休养,另一座供生活能自理者居住,设施和服务各异。楼前是一块大草坪,草坪前端是一条长二百米的长廊,中有凉亭。夏日傍晚,夕阳西斜,是老人们晚饭后活动的时间。但见有坐轮椅的,有歪脑袋拐腿而有人推着的,也有自己平缓地滚动着轮椅的;有拄着拐杖在长廊上蹒跚而行的,也有结伴三两稳健而行的。还有几位在凉亭上促膝攀谈。饭后我们也常到那里散步。与一位名叫尼娜·博伊(Nina Boy)的老太邂逅。老太谈笑风生,见面就自我介绍,她儿时生性好动,不枉“Boy” 之称。又一日,我们夫妇携小外甥女到养老院散步,又遇尼娜·博伊,热络之下她盛情邀请我们参观她的住所。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通过门卫进入养老院的厅堂。厅堂高畅,两侧是各种辅助设施,包括厨房、饭厅(每个疗养者有指定的座位,用餐与否随意)、健身房、阅览室、办公室等。乘电梯到三楼,踏上铺着地毯的走廊,静谧而温馨。步入老人的房间,走道约三四米,左侧是洗卫间,右侧是敞开的厨房设施:煤气灶、碗橱、烤箱之类。前端即是10平方米左右的卧室,陈设一览无余:单人床、书桌、沙发、椅子、大小柜子各一。主人是个艺术爱好者和实践者,玻璃小柜子布置得新奇、得体,独具一格,上下两层都是她自制自画的艺术品。上层或用底座衬托,或用丝线悬吊着一个个彩绘蛋,错落有致,彩蛋画法细腻,浓纤兼出,构图与蛋形天造自成;下层摆放着各色编织物,有圣诞老人、小动物、小钱包、小手套之类。老人从柜中一件件拿出来展示,令我等目不暇接,赞叹不已。老人手艺精细,笔墨醇郁。她至今耳聪目明,热爱手艺,依然在勾织小东西,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留恋逝去的岁月和享受当下的时光。老人有子女五六个,分散在各州,只有大女儿在新泽西,离养老院略近,每月一次开车来陪护她。老人90岁卖房卖车,净身来养老院,彼时才住满一年。年届91岁,我71岁,小外甥女11岁,三人年龄的尾数都是1。在这老少四人间享受着一日之雅的场景,我至今不能忘怀。
有次,我们从纽瓦克乘火车,车过哈德逊河地道到达终点站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Penn Station)。这是纽约两大火车站之一,另一为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两者相距不远,都位于曼哈顿中心,是纽约铁路与地铁的交通中枢。时处上班高峰,乘客们从车厢蜂拥而出,直奔自动扶梯口。站台与地面落差很大,从地下到地面目测有四五十米。自动扶梯闸杆前自动收费,人人手持一元纸币,排队通过闸口,秩序井然。我没有乘收费的自动扶梯的经历。当我前面一位男士塞的纸币被机器卷入后,人还未过闸杆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将一元纸币塞了进去。闸杆把我拦住。我正在纳闷,说时迟,那时快,身后一位素昧平生的上班族女士迅即把她手中的一元纸币塞进币口,并催促我赶快步入电梯。我上了电梯,木然站在左侧的空当上掏口袋,想还钱给她。她提醒我靠右站,左侧给赶路者留道。从自动扶梯走出,我还钱给她,遭拒。她匆匆离去,一边说着客气话。她的美好形象至今没有从我脑海中消退:中年,中等身材,仪表端庄,身穿藏青色裙装,敞领中露出白色的衬衣。从此,我记住了地铁自动扶梯的左行右站规则。
1981年秋某日早晨七时许,我照例到襄阳路菜场买菜。新乐路拐弯不远处的油条摊围着人。但见两位老外鹤立鸡群,高出半截。我好奇地上前探头张望,只见杰米·卡特(Jimmy Carter)一边低头看锅里氽油条——油花翻滚,小小的面团迅速胀大、变黄;一边与他身旁英俊高大的随从窃窃私语。我感到诧异,堂堂美国总统(彼时刚卸任)现身下里巴人集聚之处。他上穿橙黄色夹克配浅色衬衫,下穿牛仔,足蹬运动鞋,一派晨练打扮,穿着与平民无异。估计他下榻在近处的锦江饭店,顺道而行,观察风俗民情,体验百姓生态。不一会儿,摊贩先找零壹角(纸币)给卡特,卡特将钱收起,然后又分发给他俩小黄纸各一张,接着就熟练地用长竹筷夹起刚氽好的热腾腾的油条,分别放到他们手中的纸上。美国人此时有违西方习俗,不避众睽,当场吃起热油条来。看客们友好地莞尔。今天的年轻读者有所不知,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伊始,不要说能见到美国总统,即是外国人也很少见。卡特是中美建交的有功之臣。在他担任第39任美国总统期间(1977—1981),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
对美国人的了解只是鳞爪,笺短笔拙,浅浅的印象而已:基督信徒神灵广种,与人为善;耄耋老人善待余生,富有情趣;白领人士恪守公序,助人为乐;达官贵人轻车简从,与民为伍。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