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的译学话语体系

构建我国的译学话语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译学界自主意识加强,构建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已成为时代的强音。2014年起,我国外译占比已达60%,外译成了翻译实践的主旋律。随后,有关外译的论文在各相关期刊上以显著版面独占一方,特别是时政外译和文化外译(包括典籍外译)。实践性研究虽然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有所增益,特别是在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如“阐释关键词”等),但结合当代译论发展的需要,它对概念、范畴、思想的创新似仍不足。为吸收近年来对传统译论和外译的研究成果,挖掘传统译论的重要概念,《翻译学辞典》增补了“会通”“宁信而不顺”“虚函数意”“精品论”“厥中”“风韵译”“阐释关键词”“字译”“创造性对等”“创译”等词条。

传统译论话语经过长期孕育和锤炼,是我国译学不可动摇的基础,古代哲学和文艺学是传统术语之源,传统译论有一套脱胎于传统文论的术语,有一套构成译论的话语基础。译学大师,无论中外,都有他们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他们的思想,不论是严复、钱锺书、傅雷还是奈达(Nida)、纽马克(Newmark),要读懂他们,必先理解他们创造的术语。但是,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是译学发展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范畴的创新、概念的创新。学术话语的创新是思想和范畴创新的表征。为了建构我国译学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我国翻译研究需要融入国际、开拓命题、提炼概念。新概念伴随着新思想、新范畴的产生而产生,而创新的术语是表述新概念的有力工具。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传统、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译学的话语体系。

(原载《外语与翻译》2019年第3期,第二作者向程,有修订)

【注释】

[1]“心理定式”在名词委的网站上给出的英文对应词是“mental set”,给出的解释是“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可能促进问题解决,也可能妨碍问题解决。通常不进入意识”。与《翻译学辞典》中“心理定式”的解释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