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大辞典

编大辞典

2004年3月,拙编《译学辞典》出版之日,正是我起意编撰《中国译学大辞典》之时。2004年《译学辞典》留下太多的遗憾。一方面,该辞典编就于2000年,素材大多出自20世纪,部分词条反映的概念至出版时已显滞后;21世纪以来,新理踵出,名目纷繁,不少词条该收未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翻译产业的崛起和翻译市场的发育,强化了培养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到了2006年,翻译专业在我国本科招生名录中已赫然在目;2007年,翻译专业硕士开始招生。强劲的行政举措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再添朝阳之势。上述辞典的不足,加上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使我萌生了编纂大型译学辞典的构想。构想中的《中国译学大辞典》要充分反映我国翻译研究的成就,勾勒出中西译学的理论框架和传统脉络,特别要反映出新世纪新发展。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术语体系以我前几年提出的译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体三环”为基础。鉴于21世纪以降文化转向已经完成,翻译中的文化研究已成常态,而新世纪翻译技术的应用已日益普及,给翻译研究增翅添翼,保证其时代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于是一体三环中的第三环应改作“文化与翻译技术”,以使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更加完整。

《中国译学大辞典》分四部分:“译学术语”“译论百部”“译学百论”和“附录”,其中以“译学术语”为核心。词目分类结构大致参照《译学辞典》,但基于学科的发展而作了重要调整。词目分27小类,总数比原词典增加了2小类。其中原“原作 中介”“译者 读本”两类合并为“翻译主体”。增加的类目是“翻译标准”“认知科学”“语料库”“翻译产业”等。其他类目也有错动。

“译论百部”是从近两千部(套)现当代中外译(论)史、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批评与实务研究、翻译教程等著作(不包括外论译介与外论研究类著述)中遴选出来的,含国内70部、国外30部。国内自马建忠论译始;国外涉及英、美、法、德、苏联、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色列等国的著述。词条大致包括:出版信息(中英文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观点、特色以及影响、评价等。在具体撰写过程中,力求用历史观、辩证观、发展观客观公正地予以介绍。

“译学百论”系论者个人词条,共103条。编者的初衷是集中展示百余位论者的译论建树,反映现当代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理论要津和重要流脉,勾勒出现代译论史的大致流向和轮廓。论著由三部分人物组成:我国已故现当代翻译研究著名人物31人,现今活跃在我国译坛的翻译理论研究者38人,以及国外现当代代表人物34人。词条着重介绍论者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兼及教育学术背景、代表性科研成果及其他学术贡献。

“附录”包括词目音序表、翻译教学与研究书目、国内外翻译期刊简介、我国历年翻译大事记以及参考文献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