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  备

筹 备

十余年前曾主编过《中国翻译词典》的林煌天先生得知我要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后,来信表示支持。他在信中说:“我很支持你主编《中国译学大辞典》。等你把编撰纲要寄来后我一定认真提意见。我很希望有一本新的更能反映近几年国内外译界研究成果的大辞典。”不久,我把编撰纲要草案寄给他,他果真认真地提了意见。我请杨自俭先生当编纂顾问,他鼓励我并谦虚地说:“我对你的学术追求和壮志表示钦佩和支持,当然我也愿做些力能所及的工作。你请林先生和我做顾问,我不敢推辞,但我怕不能为辞典增光,心里颇有些压力。”杨先生一开始就要我注意译学术语的系统性和理论化问题。他说:“如果这方面较弱,即使内容再丰富,那也只是资料性辞典。”《中国译学大辞典》编撰纲要(包括学术背景、编辑方针、辞典功能、读者对象、条目分类、词条格式、编辑委员会、组稿方式、时间表等方面)听取了林、杨两位的意见后,于2006年2月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月,该社将《大辞典》列为重点选题。5月,组建了包括林、杨两位顾问在内的编委会,编委会网罗了大陆各地一批著名的教授以及香港的谭载喜教授、澳门的张美芳教授和后来加入的台湾学者杨承淑教授,为编纂辞典奠定学术基础,也为翻译界的大协作做了准备。

2006年8月《上海翻译》第3期刊发《吁请翻译界人士支持编纂〈中国译学大辞典〉》一文。公开表明本辞典的编辑方针是:把我国译学在新时期蓬勃兴起、引进、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全面、广泛、系统地组织成词条。词条中外古今并蓄,源流支脉兼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词条以翻译本体术语和从相关学科吸纳的翻译术语为主。史料、人物以国内为主,名著、译论中外兼备。辞典突出学术性、史料性、检索性和实用性。辞典编辑组公开向译界人士征稿并寻求支持。同时,委托编委在参加各种全国性翻译会议时向与会者公开约稿。

同年11月,在广州从化召开编委会,会议内容是:明确辞典的编撰思想和总体架构,统一编撰要求,区分各类词条的学科界限和关系,传阅各编委提供的样条并加以讨论,确定重要词条的列目等。会议还明确了编辑细则和工作进程,并做了大体分工。

2006年《中国译学大辞典》编委会合影,前排左起:佘协斌、杨自俭、方梦之、郭建中、王宏印,后排左起:杨晓荣、陆永昌、曾利沙、文军、贺显斌、张春明、杨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