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长

教研相长

钱伟长校长跟教师谈话时经常强调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如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我在科研院所打磨十余年后当了教师,感到此话中听。在给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2013)写的序言中,我写过一段话:“胡庚申教授与我有一段相似的从业经历:早年都曾在科研院所当翻译。多年浸润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翻译实践经验寸积铢累,科技新知日有所进,科学思维潜移默化,科研方法耳濡目染,创新思变涌动于心,这些都受益终身。”科研的思想和方法确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一方面,科研使教师把握知识更为准确,讲课更有底气,容易做到“深入浅出”。通过科研,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把握学科前沿,把学术成果充实到课堂中去,科研成为不断改进教学的“活水源头”。另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教学中某些问题可以通过科研解决。教师备课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材料,这又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将带动教师的科研工作。

我国翻译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一波高潮,开始用语言科学来认识翻译理论和分析翻译实践,由此走出闭关锁国的、狭隘的经验主义的窠臼。引进成为我国早期翻译理论研究的推动力。语言学翻译理论具有普适性,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顺双语的转换规律,但至少有不少具体问题得以解决,特别有助于翻译方法和转换层面的研究。翻译方法、技巧的教学和研究既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论题,也是我进入翻译研究大门的敲门砖。

彼时,我国书市上科技英语语法讲解、科技英语词汇大全以及各种科技英语类读本琳琅满目,一些研讨会言必称科技英语,有人执意要把科技英语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不少理工科院校还相继成立科技英语系,当时外语界有人把科技英语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到不适当的地位。但英语语法就是英语语法,不存在独立的科技英语语法。要深入研究科技翻译,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我受王佐良先生的文体学思想的影响,选择从文体学角度切入。80年代中期,我着手思考自己的首部专著《科技英语实用文体》(1989)的写作。该书1985年动笔,写作过程中我也曾因缺乏材料积累而为难,就写信给原研究所的同事请求协助提供原始材料和我当时手写的译文,1987年,该书完成初稿,1989年付梓出版,历时四载。该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从文体学的表达性说明科技英语文体的特征,从文体学的功能性分析几种常用科技文献品种的形式与语言结构;对科技翻译进行专章论述。《科技英语实用文体》的成书过程和教学的关系是:翻译实践—(理论指导下的)总结归纳—翻译教学。十年后,我对本书做了全面修订,这就是《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1998)。

《科技英语实用文体》出版后反响良好。王佐良先生见书后曾写信鼓励:“尊著不仅内容井然有序,而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国内似尚无第二本。”杨自俭先生在《翻译新论》序言中也说,该书是近“10年(1983—1992,作者注)中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成为90年代初中期部分研究生论文的主要参考书,有多名学生借鸿雁与我商榷问题,甚至有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外语系学生专程上门与我斟酌。没想到的是上海某著名大学一位冯姓副教授(当时其大名常见于外语期刊)“爱之切切”,竟剽窃了书中一节,另加标题,堂而皇之地发表在一著名期刊上。该书奠定了我的学术基础,增强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自信。

8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执教研究生翻译课和翻译选修课,自编教材。彼时,我在翻译实践和过往翻译经验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已陆续在外语类期刊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我一边研究,一边在课堂上分享心得,然后听取反馈,进一步润改论文。这样,在数年之内我撰写了相关文章20篇,分别在《现代外语》《翻译通讯》《外语学刊》《中国翻译》《外语研究》《大学英语》《上海科技翻译》《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等期刊上登出。最终积微成著,加以条贯,使之体系化,汇集成书,冠名《英语汉译的实践与技巧》(1994),正式成为教材。

对“雕虫”的逐个研究,增加了我对以往翻译实践的理论认识,增强了我对翻译实践的感悟,同时也适应了传授知识的教学要求。我自编了教科书,其中内容先在课堂上铺展、消化、验证。所以,《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的成书过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教案(课堂教学)—单篇论文(成果发表)—专著(作为正式教材)—(提升了的)教案。即先有教案,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研究教案,加工成单篇论文发表,最后将论文汇集起来,系统地整理成专著,将专著作为教材使用,反过来又充实教案,周而复始。

《从CET-4到专业阅读》(1992)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是CET-4和(或)CET-6的后续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英语学习阶段过渡到以英语为工具的使用阶段,顺利阅读专业文献。本书从科技论文、报告、标准和专利等不同文献的文体和修辞的基本特点着手,结合本人在文献利用中的实际经验,通过实例,帮助读者获得利用科技文献的技能并提高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

《实用文本汉译英》(2003)的书稿以我执教理工科博士生汉译英的讲稿为基础。我因教学需要,收集了各类实用文本的翻译素材,为提高趣味性,也有单篇的小故事和议论文,自编练习,讲稿是活页的油印件。在几轮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打磨,去粗取精。数年后,列入青岛出版社“翻译理论与实践丛书”,出版前,考虑到广大的读者群,内容上又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本书也受到广泛欢迎,国内多所大学把它作为报考翻译专业研究生的指定参考书。

新世纪以降,我退休了,脱离实际的教学工作,但我依然关心教学,编著教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编著出版教材《英汉翻译基础教程》(2005)、《科技翻译教程》(与范武邱合编,2008,2014第二版)、《应用翻译教程》(2015)等,主编出版丛书“高校英语翻译系列教材”(共6册,2005),主编出版教材《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2015,2008,2014)等。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