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刊感言
历经数年,几经转折,刊名改了,刊号也变了。林戊荪先生闻讯后说:“这样改好。”林煌天先生在数年前就来信称“竭力赞同去掉‘科技’两字”,最近他在与编者晤面时又说:“该改名了!” 译坛领军人物杨自俭、许钧等在近几年的电、函中对此多有关注。译界女杰陈宏薇、杨晓荣、陈小慰等近日先后来电致意。学术中坚华师大外语学院院长张春柏、北航外语系系主任文军、川外翻译研究所所长廖七一等又及时惠寄大作。(只因稿挤,本期未能全部刊出)许渊冲教授来信祝贺。杨寿康教授来信乐观地称:改名后“贵刊将进一步扩大影响”。湘人郑延国更赋诗一首,赠予《上海翻译》,诗云:“北有《中国翻译》,南有《上海翻译》,纷呈奇异风采,学人深受其益。”而有更多的朋友在与编者的言语接触中或表欣喜,或提建议,或有忠告,或寄予厚望。
有这么多的译界前辈和学术精英对本刊的成长表示关注并予以付出,编者在欣慰之余,也感到重担在身,不敢懈怠。我们只有静下心来,耐得寂寞与清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向作者学习,向读者请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作者是期刊的“源头”。期刊品位的进一步提升,还得靠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老作者。本刊以“上海”冠名,不仅仅表示她的出版地,而且要以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来吸纳翻译学术界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把期刊办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办成我国优秀翻译学术产品的孵化地。
易名或版式的改变或许能使期刊的外在形式变得亮丽些,但是广大作者和读者更看重它的内在质量。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知识性、应用性、可读性兼容的办刊方针,争取把本刊办得更好。
应该说,在近二十年的办刊实践中,本刊发现并扶持过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有的已经走在译学研究的前列。今天,我们仍然热切地希望在这片远非成熟的园地上有更多的新人跟专家们共同耕耘。
(原载《上海翻译》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