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字当头
矢志教育事业的教师,无不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并努力树立高尚的人格风范。师德、师风是从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既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又要指出他们的错误、缺点。有时不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要坚持原则,正确引导。例如,面对学生考试作弊,怎么办?是视而不见,是个别警示,是公开点名或不点名的警告,还是当场没收考卷上报?对此,我有两次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处理。
一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学风尚正,偶有作弊,都作严肃处理。有一次英文期末考试现场,我注意到有个学生一手佯装写字,一手在桌面下动作异常,不时伸进拉出。见他将书抽出,低头准备抄录时,我迅步走了过去,当场抓住,没收考卷,并上报教务部门。该生英语成绩当场判为零。两年后该生学年届满,只因英文不及格,未能拿到毕业证书。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不久就苦恼起来,因为一年转正后,他按规定只能降格为大专生使用,且有碍名声。于是找我补习,要求补考。改革开放初期,他单位有引进项目,英文正好用得上,他决心迎头赶上。学生有难处,老师总有恻隐之心。我给他补了几次课,送了一些练习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补考成绩竟得了八十几分。事后他拎了一只大蛋糕,登门造访。在师生间礼尚往来并不盛行的当初,此举实在使我惊诧。蛋糕我执意不收,但在感情上确实因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欣慰。此后,我还曾与该生有过一段联系,他为我科研资料的准备提供过帮助。这件事告诉我,教师的严厉加关心,会使学生真有进步,师生之情也会得以升华。
时隔数年,作弊风在校园有蔓延之势,以致像复旦这样的高校也不得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发现一个开除一个,发现两个开除一双,以此来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90年代中期,我又遇到了如出一辙的翻书抄书事件。有两三个怠惰的学生考前在末排坐定。考试时间过半,他们小动作频频,左手在台板下作拉伸状,头像拨浪鼓般地转来转去,嘴唇翕动,交头接耳,上身伏案的姿势不自然。这一切似是作弊的前兆。我见状不得不不指名地发出警告,略见收敛。不一会儿,仍见一学生举止不端。为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我走下讲台,走到末排监考。与第一次抓现行的想法不同,当时只想防“患”于未然,免得彼此难看。考毕,该生自知违规之事没有得逞,向我打招呼:“分数批得宽一些。”过了几天,她得知成绩不如愿时,心态扭曲,说怪话,发牢骚。这是一种自作自受而归罪于人的心态。
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迁就原谅的态度,希望他们自己改正,或点到为止,不想使之难堪。这是教风不严的表现。作为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严”字当头,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当然,配以严格的行政措施并树立严师典范,在目前也是十分必要的。
(原载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大学委员会编《教授论师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