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践

理念与实践

现在,各级各类学术单位越来越强调发表在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上的成果,非此不认。于是,让自己苦心孤诣研究的成果在学术期刊上面世已成为广大学者的急切愿望。大多学术机构对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有此要求,于是,学术期刊的作者队伍浩浩荡荡。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的大背景下,种种不正之风袭来。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部来说,诚实的做法和态度是把自己作为翻译学术研究环节中的一环,通过期刊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期刊对成果的鉴定功能,集聚更多的优秀成果推动翻译学术的进步,而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期刊编辑要在大量的来稿中分清合格或不合格、优质品或极品。一方面,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本身学有所长,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另一方面,要办好期刊也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帮助。

《上海翻译》是百家争鸣的园地,在这里你既可读到对翻译改写论的正面论述,也可读到对翻译改写论的哲学批判。你既可读到目的论的应用实例,也可读到目的论的无可作为。翻译理论中的悖论或不同意见是经常存在的,期刊的责任不是回避,而是正确面对,特别是对于少数人的看法和论述,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欢迎疑义相与析。

2003年我刊开辟了一个专栏“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发文18篇。许渊冲、杨自俭、孙致礼、郭建中、王宏印、吕俊、王东风、张经浩、毛荣贵等就翻译理论的地位和作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和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等问题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讨论“不是为了统一观点,而是为不同学术见解的争鸣和争论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求活跃思想、沟通义理,向真理性认识前进一步”。讨论中,有主张翻译理论无用的,有持“黑猫白猫”论的,有“实践第一,理论第二”者,有把多元的翻译理论看作“乱花迷人”的。但是更多学者主张翻译理论有不同的功能,翻译需要理论指导;既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诚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翻译研究中永恒的话题,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中的内涵不尽相同。一场讨论不可能一下解决一个大问题。杨自俭认为:“这场讨论不仅对翻译界意义重大,如果深入下去会对中国整个学术界,尤其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变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刊还辟有“商榷与争鸣”栏目,专门呈现不同作者对翻译的不同观点、不同的译法和对翻译的具体问题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