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 新
学科在发展,同一术语反映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辞典要反映学术进步,早些年书写的词条,有的需要修正或补充,甚至更换。例如,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在进步,其中有的基本概念也在发展,例如他先后为《中国译学大辞典》和《翻译学辞典》写过“译有所为”词条,概念上不一样,试比较:译有所为(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s)
含义有二:1.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2.运用翻译可以做事情(侧重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作为一种创造性行为,译者的“译有所为”可以“为”在语言重新,“为”在交际沟通,“为”在文化渐进,“为”在社会变革,“为”在文明积淀,也可“为” 在医学发展。同时,清楚认识“译有所为”的功能和实质,译者便有可能自觉地、能动地运用翻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国译学大辞典》)
现改为:
仿照英国语言哲学家朗费罗·奥斯汀将语言行为概括为“言有所为”的表述,胡庚申2001年将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表述为“译有所为”。在生态翻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译有所为”,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侧重主观动机);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从译者的主观动机视角看,“译有所为”可以“为” 在:(1)“求生”;(2)“弘志”;(3)“适趣”;(4)“移情”;(5)“竞赛”;等等。从翻译的客观效果视角看,“译有所为”可以“为”在:(1)增进沟通了解;(2)引发语言创新;(3)激励文化渐进;(4)催生社会变革;(5)促进生态文明;(6)塑造国家形象;(7)推动译学发展;等等。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从翻译学科到翻译产业,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是译学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而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正是译学能傲立于“学术之林”的主人翁。(《翻译学辞典》)
此外,内容的修订、补充、更改、删削等在此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