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大字

刷大字

“文革”期间,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日晒雨淋,日子久了,残破凌乱,笔墨相扰,满目疮痍。大标语令人敬畏,有的刷在门框上,有的直接涂鸦在墙上,有的用红布凌空挂着。大游行拉横幅是标配,“打倒×××”的大字一目了然。

其时,刷大字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各单位都有指定人员,其实不能算是业余的了。研究所的这项工作落在技术情报室,因为室主任冯君擅长此道,通常由他捉刀。我在学生时代因组织校报宣传,也练过美术字,对此亦有兴趣,常参与此事。只是在1968年春,冯君下放农村,我成主力。不过那时运动的声浪趋缓,刷大字稀少起来。

刷大字与一般书法迥异,工具是饰墙的排笔或刷油漆用的刷子,末端扁平,笔毛丰厚,吸水多。书法讲究攲斜疏密,错落有致,笔锋尖利;运笔浓纤兼出,点画沉遂,纵横恣肆,历来是一门艺术。刷大字一般以宋体为主,讲究工整、和谐、比例适当,规律性强,主要是技术,例如“林”字,两个“木”左右各半;“译”字,偏旁占1/3;“想”字,上部“相”占2/3,下部“心”占1/3;等等。

这期间,我还练过隶书。隶书庄重,比较规范,横竖笔画收放有序,笔锋运行幅度小,粗细均匀,正规正矩,起笔、行笔、收笔有规可循。我偏爱平直工整、不偏不倚的书法,容易入门,便于模仿。着实练了一阵子,体味到隶书在平直之中也有起伏波动,笔力运行常变,于神清骨秀中求平夷。可惜没有坚持下来,时过境迁,只留下当时的美好记忆。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