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感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不过,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在本辞典2006年拟定的人物词条中,当时国内健在的有40位。不料,短短的数年间竟有8位仙逝。他们是:程镇球(1919—2007)、刘重德(1914—2008)、裘克安(1920—2008)、金隄(1921—2008)、杨自俭(1937—2009)、沈苏儒(1919—2009)、季羡林(1911—2009)、杨宪益(1915—2009)。大家们淡然离去,所幸辞典中留下了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粹,成为译界的共同财富。在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他们仍然似一盏盏明灯,将继续照亮我们。有一点是令人欣慰的,以上8位大家,他们的平均年龄高达89岁(按我国民间虚岁计,该为90岁)!这比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期望值高出一大截。可以这样说,他们在为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创造大量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译界创造了一个职业群体的生命纪录。这是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翻译、努力钻研、修身养性的结果。他们不仅在事业上是我们高山景行的楷模,在道德风范上也是我们效仿的榜样。
其中,刘重德、金隄、杨自俭、沈苏儒还亲自关心、撰写或审定过词条。特别是杨自俭教授,作为顾问,他亲自参加编委会的会议,对编写理念、条目分类、组织分工等提出过指导性的意见。为了这本辞典,我与他电邮往返数十次。他说:“重要术语一定要由最高水平的研究者来写,体现水平和权威性。”他亲自撰写了“翻译”“翻译学”以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等词条。
辞典所涉学科多样、体系纵横、文献浩瀚,非一己之力能及。好在为海内外贤达所不弃,群策群力,纷纷伸出援手,撰稿者各有所长,加上编辑同仁细致和缜密的审订和匡正,终于成就了这件盛事。但我等能力有限,定夺犹恐不当,选材未必精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成书之前仍有个别文献难于考证,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五年中,感触良深的是一个“情”字:人情、友情、文情。天南地北,海内海外,无论是神交已久、未曾谋面的耆宿,还是萍水相逢的学者;无论是兴趣相投的同道,还是熟稔的学友,只要我向他们提出编辞典方面的要求,无不鼎力相助。这是一次继林煌天先生主编《中国翻译词典》之后我国译界的又一次大协作。其范围甚至比那次更广,学者所在地区除主要为中国大陆外,傍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远及新加坡。在此,特别要向各撰稿人及关心本辞典的友人和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原载《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