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者共荣
作者是期刊的支柱,期刊的水平决定于作者来稿的质量。编辑部收到的稿件量不断增加。老一辈作者有的因健康原因退出了,中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地加入作者队伍中。队伍的更新与壮大促进学术的创新。始终有一批学术中坚在支撑着这份期刊的成长,与期刊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如杨自俭、郭建中、林克难、文军、胡庚申、黄忠廉、陈小慰等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作者群,他们是长期支持本刊的翻译研究者。
潘华凌、陈志杰对21世纪头5年《上海科技翻译》的作者性别、年龄、职称和学位等情况作过统计(2005)。五年间有287名作者在《上海科技翻译》上发表学术论文400篇,除了少数文章有两三个作者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发表了多篇论文。
表1 作者年龄分布表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见,作者以五六十年代出生为多,年龄段两端低中间高,呈正态分布。作者群中既有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高望重的前辈,如刘重德(已故)、许渊冲、钱绍昌、陈忠诚等,也有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正如刊物在征稿启事中所指出的那样,《上海翻译》是译界前辈说理论道的讲坛,是译界同仁切磋技艺的场所,是外语教师交流成果的会堂,亦是翻译新秀试笔习武的园地。期刊既受到高龄学者的关怀,也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而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当属年富力强中年学者。期刊作者的年龄结构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现实状况:老年学者事业有成,中年学者中流砥柱,青年学者锋芒初露。几乎每期《上海翻译》的文章作者都以中年骨干为主,也有老年学者和研究生的文章,老中青搭配比例自然天成,并非刻意安排。
潘、陈两位对五年间400篇论文的作者职称/学位作了统计,如下表:
表2 作者的职称/学位表
这是前五年的统计结果:62.5%的论文作者具有副高/博士以上职称/学位,加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作者,此数据应超过70%。如果按最近几年的统计,这一百分比还要高。较多高职称的作者确保了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上海翻译》为青年作者或中级职称以下者保留了近22%的学术空间。作为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它不仅仅是学术产品的生产基地,它也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园地,我们现有的一些优秀作者正是从22%的空间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