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过程说明

三、教学过程说明

镇墓兽

1.镇墓兽的起源

镇墓兽的形象有多种,其中的寓意也各不相同。要想搞清楚它们的“底细”,就得知道镇墓兽的来源。

据了解,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有人面、兽面、鹿角等各种形象。据《周礼》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它好吃死人肝脑,还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喜欢将“方相氏”立于墓的两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有人说这种“方相氏”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纵马扬戈,到墓穴内以戈击四角,驱“魍象”。于是,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鬼怪和“魍象”。所以,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习俗是“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学者根据我区早期双头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灵神”“土伯”等相关。

其实,最现实的说法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将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金银财宝等放在墓中,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由此引来了诸多的盗墓贼,挖开墓葬、盗走财宝,打扰了墓主人的安宁。于是,镇墓兽便有了另一个作用,那就是震慑和吓跑盗墓者。据史载,曹操为解决军费不足,曾特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指使部下大掘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水经注疏》记有:“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3年有余,可见其盗得财宝之巨。直到今天,中国盗墓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尤其是现代社会贪婪、疯狂的物欲已经使人们无所顾忌,尽管人们将动物之“最”汇聚于镇墓兽一身,仍挡不住盗墓者的疯狂之举。其结果是镇墓兽经常被盗掘,加上现代殡葬方式从土葬变为火葬,镇墓兽便慢慢消失了。即使这样,我国考古专家对目前全国已发掘出土的镇墓兽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最早出土的镇墓兽是在战国时期,并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至于镇墓兽的制作,起初是木质、骨质、陶质的,后来陶质和唐三彩材质的慢慢多了,但金属和石制品极少。同时,这种墓葬习俗最早流行在中原地区,后来,慢慢传到了西域,在吐鲁番地区比较盛行。漫漫历史长河中,镇墓兽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不过,墓葬里放置什么样的镇墓兽,随着历史的演变,慢慢有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区分,一般情况下,大都是当地有显赫地位的人才能使用。

2.镇墓兽(战国时期,出土于天星观一号楚墓)

PPT图中这件镇墓兽,出自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高170cm,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这件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头和两对鹿角组成。背向的两只兽头曲颈相连,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这只镇墓兽的造型,很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镇墓兽的头上安装的鹿角被认为是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种镇墓兽一开始在楚地出现,后来向外流传,各地随之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渐消失。

3.历史意义

镇墓兽被古人认为是守护墓主人,引导灵魂升天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