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助力疫情后企业复苏—“美的中国尊·荆州博物馆美的巡礼”直播

二、荆州博物馆助力疫情后企业复苏—“美的中国尊·荆州博物馆美的巡礼”直播

为更好发挥荆州博物馆公众文化传播教育职能,适应疫情防控需要,荆州博物馆助力企业疫情后逐步复苏,联合美的空调推出美的中国尊·荆州博物馆美的巡礼直播活动。

2020年7月25日—8月15日,荆州博物馆携手美的中国尊、荆州广播电视台,开展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夏季特别活动,借助直播平台向公众推送了四期文物课程。

荆州博物馆讲解员曹寰蓓、张林林、肖礼、雷双慧担任“文物主播”,分别推出“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璀璨青铜”“精美绝伦的楚汉织绣品”“谦谦君子 比德于玉”与“绚丽多彩的漆木器”课程。课程通过走进展厅、展示文物出土时照片、展示文物复制件等形式,让广大网友通过直播镜头了解荆州博物馆、了解楚文化。4场直播总计观看达34.9万人次,评论数多达10万多条。以下是直播精彩回顾:

1. 2020年7月25日,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夏季特别活动第一讲“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璀璨青铜”

云游荆州博物馆首场直播,“文物主播”曹寰蓓带观众走进青铜世界,直播讲解荆州博物馆珍贵的青铜器—四代越王剑、青铜虎尊、战国编钟等精美文物,令人叹为观止。本场直播间观看人数达到98000人次。

以下为直播现场图片。

2. 2020年8月1日,荆楚瑰宝趣味讲堂第二讲“精美绝伦的楚汉织绣品”

“文物主播”张林林在直播间为观众揭开马山一号墓的神秘面纱,透过精美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等看先秦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博物馆文创店,现场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创产品,将直播气氛推向高潮,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近9万人次。

以下为直播现场图片。

3. 2020年8月8 日荆楚瑰宝趣味讲堂第三讲“谦谦君子 比德于玉”

荆州博物馆馆藏玉器,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作品,尤以石家河文化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最具特色。“文物主播”肖礼带观众看几千年前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玉器,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怎样演化到“君子比德于玉”成为人品高洁的象征,更为观众讲述了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此次直播累计观看超过8.5万人次。

以下为直播现场图片。

直播现场

4. 2020年8月15日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第四讲“绚丽多彩的漆木器”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首次线上直播课堂,带观众线上游览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博物馆文创产品,探索历史,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漆木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文物主播”雷双慧的讲解,瞬间让观众感受到楚汉漆器的漆光异彩。最后一场直播,观看人数达8.7万人次。

以下为直播现场图片。

直播现场

荆州博物馆“荆楚瑰宝趣味讲堂”首次与美的空调跨界合作,开启文物与科技的碰撞之旅,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网络直播有效地扩大了博物馆宣传范围,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让“天南地北”的观众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

附件:“美的巡礼”直播课堂授课内容文字稿

“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荆州博物馆的讲解员曹寰蓓。很荣幸今天和为大家一起分享《璀璨青铜》,希望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青铜世界吧!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五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生活的痕迹,两千多年前更是楚国都城的所在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显著的地位。而如今,在许许多多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珍贵的文物被抢救回来。成就了荆州博物馆18万余件的文物馆藏。

其中不乏国家级的珍贵文物。

今天的课程,我们准备了其中3组文物与大家一同分享。

现在,就让我和大家一起再次欣赏这些凝聚古人智慧和追求的青铜文物吧!

第一件文物就是荆州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虎尊。这件虎尊深受许多小朋友的喜爱。它的整体是一只老虎,老虎的背部有一条链盖,使用时,将链盖打开,将酒水从虎背倒入,饮用时,将酒水从虎嘴倒出。

博物馆还有许多跟老虎有关系的文物,比如淳于和洗手用的匜,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对老虎这种凶猛动物的崇拜。

在湖北恩施地区发源的巴民族更是以老虎作为自己的图腾和象征,他们甚至将其融入了自己祖先崇拜之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巴务相就是老虎的化身。

除了造型别致,“虎尊”的“尊”也是尊敬的“尊”字最早的来源。虎尊是一件酒器,而且是仅供贵族享有的酒器。

两千多年前,“尊”这个字,意味着它是独属于贵族的享有物。

而这件文物也有它独特的今生故事:1993年,两位劳改犯人在劳动时发现了它。一个想去报告农场,一个想掩埋起来,等出狱后拿去卖钱。最终这两位劳改犯人做出了更为高贵的选择—将它上交给国家。而他们自己也因此获得了减刑。

这个故事也为这件文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组文物是出土于荆州天星观二号墓的一套升鼎。

一套5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图片中展示的,是它其中的一件。高42厘米,口径51厘米。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升鼎是一种特殊的饮食器,只能用于放置猪羊牛肉等肉食,下方的三足使它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用来架火以烹煮鼎内的肉食。

同时,列鼎也是商周用鼎制度的核心器物。鼎的数量多少是贵族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按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我们今天提到的天星观二号墓的青铜升鼎就是这种礼仪制度下的一种体现。

这套升鼎器身满饰蟠螭纹。这些鼎形制优雅,别具楚风。与同时代北方贵族使用的深腹圜底鼎相比,有束腰、平底、立耳外撇的特点,因此也被学术界成为“楚式鼎”。

最后,细心的观众朋友可能还发现这个鼎的内部有一把像刀一样的物品,那是什么呢?

它在当时被称为匕,也是勺子最早的雏形,而后来,我们将短刀称为匕首,也是因为短刀长得和它非常的相似。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最后一组文物,是来自东周越国的四代越王剑。

荆州曾经是楚国都城的所在地,也出土了大量的绝世名剑,今荆州博物馆藏有越王鹿郢剑、兀北古(盲姑)剑、州勾剑、不光剑四代越王剑,是全国藏有越王剑最多的博物馆。

越王鹿郢剑,1986年12月,出土于荆州官坪村。剑长65厘米,宽4.6厘米。其剑格两面均有错金铭文各四字:正面为“越王越王”,反面为“者旨於赐”(读作“诸稽於赐”),文字间用绿松石嵌平,其中“诸稽”是越王的氏,而“於赐”则是越王勾践之子鹿郢的名。

越王盲姑剑,1976年在荆州张家山墓中出土,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为“复合剑”,即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 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的青铜剑,以收刚柔相济之效。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为“戊(越)王亓北古(盲姑),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越王州勾剑,长56.2厘米,宽4.3厘米,1973年出土于荆州腾店一号楚墓。州勾是盲姑的儿子,勾践的重孙。越王州勾剑。圆首,剑基实心,有两条带纹饰的箍。剑身近格处有两行鸟书铭文8字:戉(越)王州勾 自乍(作)用佥(剑)。剑光锋利,光泽如新。

越王不光剑,越王不光为州勾之子,勾践之曾孙。这柄不光剑1974年10月出土于张家山楚墓。剑长65.4厘米,宽4.3厘米。圆茎中空,剑格铭文错金。

我们知道,荆州是楚国都城故地,自1965年出土越王勾践剑以来,又先后出土了多柄越王剑和吴王夫差矛,那为什么越王剑会荆州楚墓中出土呢?

如果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可能会知道这样一种解释:越王勾践的女儿曾到楚国和亲,而越王剑—越王勾践剑就是当时和亲时的一件嫁妆。那么,我们今天说到的剑又是如何流传到楚国的呢?而且为何与越王勾践剑一样它们都出自一些楚国低等级贵族墓葬中呢?

原来,公元前306年,楚怀王趁越国内乱之机攻克越国都城,越王无疆战死。越国自此分崩离析。这些越国的王剑最有可能是楚国当时的低等级贵族盗墓而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越国王剑大多都出土于一些楚国低等级的贵族墓葬之中。《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

祭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战争的胜利则要依靠国家强大的军事硬实力。

而在当时,祭祀所要使用到的礼器与战争所需要使用的兵器都需要用青铜来制造。

因此,青铜储备量的多少与国家强弱的关系分外密切。

在目前发现的所有的楚国墓葬中,只要是男性墓葬,几乎墓墓有剑,如此大范围的普及军事武器势必需要有足够的青铜做支撑,那么楚国的青铜究竟来源于何处?大家常说的江南金锡指的又是湖北的哪一个地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索这个谜题,一起走进楚王熊通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90年。

楚武王熊通亲征随国。这个因《左传》中有一句“汉东之国,随为大”而被后世铭记的国家掌控着当时南方最大的一处铜矿—铜绿山。

已经是七十高龄的楚武王第三次东征随国了。出发之前,王妃邓曼对武王说:“大王的福寿怕是要到头了!不过您放心地出发吧,即使捐躯在途中,楚国终将会迎来胜利的。”

邓曼的预言不幸变成了现实,征途上,楚武王不时感觉到“心荡”,日益严重的病情,没有让他放缓前进的步伐,行走到汉水东岸时,楚武王心脏病突发,在一棵木之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按照武王的遗嘱,楚军将帅严密封锁国君去世的消息,率领大军直扑随都。

楚军攻克随都,随国归附,将铜绿山纳入楚国势力范围。据学者估计,铜绿山累计产铜大约12万吨,足以制造40亿枚青铜箭镞,而可以制造的青铜剑多达6000万把。这也才有了楚庄王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的底气。

青铜的力量,最终推动楚国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的强国。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42年。

郑文公访楚。

因为郑国是周朝周厉王少子—姬友所建,也是中原的千乘大国,它的国君能千里迢迢前来拜谒,令楚成王激动的赠送给郑文公1000斤铜!

但当郑文公带着1000斤铜离开了楚国的大殿之后,楚成王却又赶紧派人去追,并与郑文公立下约定:送出去的1000斤铜,只能用来制造礼器,绝对不能用来制作兵器。

能让一国之主不顾颜面追出去的,必然是能够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事情。

目前所见关于青铜器的著述主要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按器形分为平底器、圈足器等,一种是按用途分为工具、礼器、乐器、兵器等。第二种分类法将青铜器放到生活中去考察。

我们主要介绍的是第二种分类方式,将商代青铜分为工具、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铜镜等。今天我将结合荆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与大家介绍其中的几种类型。

1.工具

这里为大家带来的工具是一件人骑骆驼铜灯,造型的别致反映着当时楚国同遥远边疆之间的联系。那时楚国定都的荆州,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交通发达,尤其是拥有着通江达汉的水运交通,能够与华夏各地甚至外国友人相互交流。

铜灯的中间还有一个调整钮,通过扭动它可以调整连接处的松紧。依据光线不同调整铜灯角度,这也是古人对光学原理的一种运用。

2.礼器

这是王和奴隶主贵族用来举行宴会、祭祀等重大仪式的器物,具有志奴隶主的身份、等级和权力的特殊意义,是礼制的具体体现,这类器物便称“礼器”。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礼器比较特殊。它的名字叫作兵辟太岁戈。

可以看见它的器身上有一个好似扎着许多小辫子的人在欢快地舞蹈。

这个人物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心中太岁的形象。太岁掌管着土星,主破坏,与战争的胜利息息相关。

当时的楚人在这样思想的带领下,制作出了兵辟太岁戈,希望以此来获得太岁的庇佑,获得战争的胜利。

3.乐器

这套编钟出土于天星观二号墓,它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在当时是一位楚国封君的妻子(爵位与大夫一样,但不能世袭)。

看到它,很容易就联想到中国最大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和联系呢?

天星观二号墓的编钟是32件套,上排为两组钮钟,器型较小,敲击出的声音清脆优雅,下排为一组镈钟,除了能够敲击出更加低沉的乐声之外,本身的造型也更加别致,钟上盘踞着大小不一形态一致的小龙。

而曾侯乙编钟则有65件套,且仅仅拥有的一个镈钟,并不像我们眼前的这组编钟一样可以参与演奏,而是为楚王赠送给曾侯乙的礼物存在。

另外,天星观二号墓的编钟为一面,曾侯乙编钟是L形的两面。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礼乐制度决定的。曾侯乙为诸侯,可以使用三面乐器;天星观二号墓的墓主人爵位为大夫,只能使用两面乐器。

那么,编钟以外的另一面乐器又是什么呢?其实是另一种古代乐器—用青石制作的编磬。

青铜并非纯铜,而是铜铅锡的合金,制作之初呈金黄色,也被称为吉金。

而编钟常常以吉金制作,所以也与用青石制作的编磬一起合称为金石之音。

4.兵器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馆藏于荆州博物馆的铜戈。

戈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近程作战工具,与茅一起组合成了更具杀伤力的戟。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作战中用来勾敌方战马的马腿。听过昨天课程的观众朋友们可能还记得楚庄王那句著名的名言: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里的勾就是指的铜戈。钩之喙则是代表戈的尖峰。其实戈分为两个部分,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戈的尖峰之外,还有木质的戈的木棒部分,用于抓握,同时有效增加它的攻击范围。

(1)错金银。青铜器表面以金银镶嵌出精美的花纹,这种工艺古代叫错金银。其制作方法如下。人们首先在青铜器的表面铸出花纹的浅槽,浅槽必须呈燕尾状即梯形,只有外小内大才能将金丝、银丝或金片、银片嵌入表面的花纹浅槽中,再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而不易脱落。有的刻槽细如毫发,为錾刻,为了使镶嵌物牢固,古人在浅槽中涂一层起粘合作用的漆,然后将金银丝嵌入。其艺术特征是用隐嵌的技法形成金银线图案或文字,改变模铸纹饰的呆板和拘束,突破了传统的图形对称形式。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的装饰工艺,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

1965年,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一件迄今发现最大的错金银铁带钩,反映了楚人高超的铸造技术。全器长46.2cm,宽6.5cm,高0.5cm。

整件器物呈弧形,钩作龙首状,背面有两个圆形的凸钮。龙首的眼、耳、鼻、嘴均用金片和金丝镶嵌。龙颈两侧用金丝嵌饰卷云纹,颈背用金片和金丝镶有圆圈纹等纹样。器身从中部分成两组,用金丝镶有圆圈纹、用银丝嵌成云纹图案。这样宽大而制作精美的错金银铁带钩,为迄今所仅见,应是楚国贵族在重大的祭祀或宴飨场合使用的。

(2)鎏金。“鎏金”又称“金涂”。其工艺是将金粉和汞的合金涂在铜器表面,经烘烤,汞蒸发,金便留在器物表面上。经过鎏金处理的铜器,不但器物表面色泽美丽显得富丽堂皇,而且鎏金本身对保护铜器、避免铜器氧化也起着重要作用。1965年江陵望山三号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钩首作龙首反顾状,背有一圆钮,此带钩上浮雕有两条龙,龙身相缠,龙首相反。其中一龙头上有角,龙角向上呈弯钩状,应为犀。这种高浮雕龙犀纹带钩发现不多,通体鎏金,保存完好,极其珍贵。带钩又称犀比,相当于现代的皮带扣。有些也可用来悬挂随身物品。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3)镶嵌绿松石。镶嵌绿松石的方法如下。器物先铸成阴纹的纹饰,然后按照纹饰的规格制作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或块备用。镶嵌时需用黏接剂,其成分有可能是树胶或漆,因为树胶是有机物,长期埋在地下即腐朽失去粘接的作用,所以发掘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器物,纹饰中的绿松石大多已经脱落。绿松石镶嵌于青铜器外表之后,一般要经过磨错,使之平滑。当阳季家湖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几何纹铜方壶镶嵌绿松石,纹饰十分精美。

(4)复合剑铸造技术。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有了巨大进步。在出土的楚剑中,发现了两次浇铸而成的复合剑,其剑脊和剑刃含锡量不同。铸造时,先用含锡量较低(约10%)的青铜铸成剑的脊部,使之韧性强不易折断;然后用含锡量较高(约20%)的青铜铸制剑的刃部,使之锋利无比。这种工艺铸成的宝剑脊部呈暗红色,刃口呈灰白色。复合剑的发明,使青铜剑的铸造工艺达到了最高水平。

精美绝伦的楚汉织绣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荆州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08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荆州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馆藏文物近19万件,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含有青铜器、玉器、瓷器、简牍文字、漆木器、战国丝绸等等,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荆州博物馆系列课程,荆楚瑰宝趣味讲堂—精美绝伦的楚汉织绣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素有“丝绸之国”的美誉,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开始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丝绸不仅是一种贵重的生活用品,也是一种艺术品。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一批丝织物,是在1982年时,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江陵马山砖瓦厂发掘出土。这是一座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楚墓—“马山一号墓”。当时揭开棺盖后,其中,华贵艳丽、保存如新的丝织品,可以说是震惊全国。这批丝织品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织物种类有八大类:绢、纱、罗、绨、组、绦、锦、绮。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绢:是当时丝织物的主要品种,绢是一种平纹织物,质地轻薄。

绨:比绢稍厚的一种平纹织物,可以染成各种颜色。

纱:属平纹织物,外观呈现明显的方孔,经纬线稀疏,多为深褐色,质地轻薄。多用作手帕、衣物的里子等。

罗:呈网孔状的绞经织物。

绮:是一种平纹的斜纹起花织物。

组:是用经线左右交叉编织的带状织物,有各种色彩,多用作带饰、衣服的领子。

锦:是经线提花织物,锦是丝织物中最贵重的一种。古人常以高品质的织锦比喻美好事物,比如说“锦绣山河”“繁花似锦”“前程似锦”等都是以锦为喻的成语。

绦:纬线起花的织物。

马山一号墓中出土的丝织品从服饰上分有衾、绵袍、绵袴、单衣、帽等,共计35件,几乎囊括了先秦时期所有丝织物的品种,马山一号墓也因而享有“丝绸宝库”的美誉。

首先为大家介绍的第一件文物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先邀请一下我们直播间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可以先猜一猜它的用途。看来咱们直播间有很多观众朋友们都有来过咱们荆州博物馆参观,对了,这就是2300多年前,楚国贵族所用的被子了,1982年出土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这件—对龙对凤纹绣浅黄绢面衾。衾是什么呢?衾,是古人的称谓,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被子。这件被子为正方形,它的长、宽均为1.90m,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件被子的整体造型设计是非常特别的,首先可以看到,在被子的正上方中间有一个U形的凹口,这个U形的凹口有什么作用呢?它正好可以把头部露出来,被子两边就可以把肩膀严实地盖住,这样,睡觉时肩膀不外漏,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预防肩周炎、感冒等疾病,而且头和脚都分得很清楚,这样也不易混淆。而像咱们现在的有些被子,可能就会出现,比如今天盖的是头这一边,明天就盖在脚那边了。整体的设计十分科学,既卫生,又非常实用。衾上的花纹也非常的精美,上面的纹饰是对龙对凤,左右排列,并肩是以花草相连,展翅的凤鸟,相对而立,形态十分优雅,整幅画面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属绣品中的上乘之作。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下一件文物,是来自我们荆州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龙凤虎纹绣罗”。现如今,人们常常用“绫罗绸缎”来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罗”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一种呈网孔状的绞经织物,最大的特点就是柔软、轻盈、光滑、透气性好,夏天穿在身上凉爽宜人,历来颇受达官贵人的喜爱。但“罗”的奥秘绝不仅止于此。众所周知,现今的丝织物的网孔形状,一般多为四边形网孔组成,可当我们将这件龙凤虎纹绣罗放大之后,顿时大开眼界,罗上的网孔,为六边形,形似蜂窝。如此轻薄的质地大约就是这精细的网孔铸就的吧。但遗憾的是,这种六边形网孔的织法工艺已经失传,我们至今还无法复制。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罗衫上的图案,以锁绣的方法用其7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素罗上精绣而成。图案正中是一只头戴花冠的凤鸟,凤鸟展开双翅,一翅压着一条大龙,一翅压着一只老虎,凤鸟脚下还踩着一条小龙,整个的图案造型龙、凤、虎三位一体,构思新奇,形象生动,这样的设计也表现了楚人活泼大胆的想象力和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可以说,这件龙凤虎纹绣罗单衣,是楚地织造技术的卓越代表,它充分地展示了,咱们中国古代的丝织刺绣工艺在战国时期所达到的高超水平,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丝绸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这件文物叫作“绦”,是古代丝织物的一种,按其组织结构可分为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两大类。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针织绦,关于它的用途,有的是用于衣衾边缘,有的是用作嵌缝装饰。针织绦编织技术的发明,为先秦纺织品增添了新品种,从而把我国针织技术起源的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3世纪(约公元前300年—前201年)左右。这件文物大家别看它是这么小小的一件,但它的纹饰我们就这样直接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通过放大后我们发现,这件绦上的纹饰就像我们现在小女孩扎的麻花辫一样,而它的每一股辫子,都是由上千股蚕丝搓扭后再进行编制的。当时的楚人居然能把工艺精细到我们现在要用显微镜、放大镜才能看得到,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技术啊!

彩色人字纹绦带属战国时期风格,它的形状像扫把。其实绦的用途也是和楚人当时的习俗有关的,楚人尚巫,所有墓葬之中驱邪避鬼的灵物很多,绦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古人下葬时,巫师会用它来做法,巫师一般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方,拿在手里边走边涮,在做完法之后,再把绦带平铺在棺材上面,这样既有美观的作用,又有镇墓驱邪的功能。

䋺衣:现在看到的这件文物,实物是小小的一件,大家一般会觉得这可能是小孩穿的衣服,其实并不是,衣长45.5cm,两袖展开长52cm。这件䋺衣出土时装在竹筒中,竹筒上面有根竹简,上面写的是“以一䋺衣见于君”,意思是“送给死者一件䋺衣”。人转世之后,是从小孩开始的,所以送了一件小小的䋺衣。故这件䋺衣并不是小孩穿的,而是一件“冥器”。而且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对襟衫。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这件文物是一件“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与袴子有关的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两个小孩在一起玩耍并相互夸耀。其中一个小孩的父亲是个披着狗皮行窃的贼,他的儿子炫耀说:“我爸爸的皮衣上可是有尾巴的。”另一个小孩的父亲因为受刑被砍断了双腿,他的儿子更骄傲地说:“唯独我的爸爸冬天不需要穿袴子。”为什么被砍断了小腿的人冬天不需要穿袴子呢?《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绔,胫衣也。”那时的袴子是只包裹小腿的衣服,所以没有小腿的人根本无法穿袴子。那古人的穿的袴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条棉裤由裤腰、裤腿两部分组成,袴腰宽95cm,袴长116cm。后腰敞开,形成开裆。朱红色绢面上刺绣出龙凤纹图案,绣线颜色为红棕、金黄、浅灰、绿黄等色。将裤子展开后,是一条类似于灯笼裤的样式,依照女性的生理特征,为女性所制造出的一条开裆裤,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穿的内裤,皮肤外的第一层。裤子在今天是再平常不过的服装,可在先秦时期却是罕见之物。根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我国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人们大多都束着宽松的长袍生产生活。同时期的中东两河流域亦是如此。那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适应马背上的生活,逐渐将长袍演变成了上装和裤子。中原地区直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匈奴的侵扰,实行“胡服骑射”,让士兵像胡人那样穿短衣、长裤,方便骑射,赵国的军队自此逐渐强大,有效抗击了匈奴的南侵。但这一改变也仅限于士兵,普通人依旧穿长袍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现在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之后,胡服式的短衣、长裤着装才逐渐流行起来。但这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件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不仅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裤子,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精神,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并被誉为“天下第一裤”!

楚国刺绣图案题材非常多样,主要以动物、植物为主,而动物中又以龙、凤为主。马山一号墓所出土的刺绣作品上,花纹就有10多种,像刚刚我们有介绍到的,对龙对凤纹、舞人动物纹、龙凤虎纹绣罗上的图案、凤鸟花卉纹等。

楚人崇凤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我们刚刚所讲到的丝绸文物中也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楚人为什么崇凤?楚人崇凤是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在汉代《白虎通·五行篇》中记载:“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

楚国丝织品的色彩,以红色、棕色为主,这与楚人崇火尚赤的风俗有关。

楚人崇火: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人的始祖为皇帝之孙颛顼,因此,楚人也是古老的华夏族的一支。在颛顼之后,先后有几位楚人先祖曾担任过火正一支,职掌观象授时(观象,观测天象;授时,确定时间。因为在古代节令的测定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制定准确的历法是农业社会的一件大事,古人对此极为重视),就是通过观测大火星的运行,来指导农业生产,由于楚先祖尽职尽责,不误农时,被授予“祝融”的封号。祝融的后代有八个支系,史称“祝融八姓”。芈月传相信大家都看过,芈月的芈就是其中一姓。后人也奉“祝融”为火神。(祝融八姓:彭姓,曹姓,董姓,芈姓,己姓,妘姓,斟姓,秃姓。)

楚俗尚赤:是说楚国人崇尚红色,这从楚国服饰颜色可以反映出来。《墨子·公孟篇》中说道:“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绛衣博袍,指红色的宽袖大袍。朝服是国家服色的标志,既然楚庄王穿的是绛红色的朝服,其臣子、百姓的衣着色彩也会效仿。从目前出土的大量丝织衣衾的色彩来看,尽管有几种色彩,但总以赤色为主色。当时马山一号墓的墓主人出土时,就是由13件衣衾包裹而成,外用九根锦带捆扎,当时捆扎衣衾包裹的九道锦带的色彩也是以红色为主的。

除此之外,楚国的服饰是细腰的,有一句话,相信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以细腰为美,楚灵王好细腰,细腰不仅体现在人和穿着的服饰上,还有当时的一些建筑造型,包括平常使用到的礼器,比如像咱们第一期直播课堂青铜器当中有介绍到的升鼎,还有咱们荆州博物馆玉器展厅当中展出的神人与龙形玉佩的造型等等,这些都是楚人风俗在器物形态上的一种表现。

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绸为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纺织技术、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以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百闻不如一见,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荆州博物馆参观旅游,因为荆州博物馆的珍品馆目前还在进行文物展陈的升级改造工程,之前预计的是今年5月份开馆,但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所以有一些延迟,具体开馆时间定下来后,我们会在荆州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公布,敬请大家关注!

今天的课程就分享到这了,谢谢大家!

谦谦君子 比德于玉

荆楚瑰宝 天工美玉!今天我将带大家领略荆州博物馆巧夺天工的楚风遗玉。科技创新,艺术传承,美的中国尊,荆州博物馆美的巡礼,2020荆楚瑰宝趣味讲堂, 即将开始!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荆州博物馆的玉器展厅。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而荆州曾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有六千座以上。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品种主要有玉璧、玉环、玉佩等等。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第一件玉器就是这件谷纹玉璧。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玉璧的造型特点就是中间有穿孔的圆形器物。那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实根据大小不同,玉璧的作用也有所区别。在古代,根据用途,玉器可分为葬玉、礼玉、佩玉等,这件玉璧很大,直径约21.5cm,属于礼玉,是礼仪场合(典礼、朝聘、宴乐、祭祀等)中使用的玉器。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因为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因此这件玉璧是来祭天的。接下来,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件玉璧上的花纹,也是十分的精美。上面整齐地排列着一颗颗圆点形状的花纹,有没有觉得像一颗颗的稻谷呢?这就是战国时期玉器非常流行的一种纹饰,叫作“谷”纹,有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含义。

我们顺着往前走,大家就会发现,这边一排展柜中大部分都是玉璧,有的尺寸就会小一些,小型的玉璧一般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属于佩玉,用来装饰佩戴,一般用绳子穿起来系在人们的衣服上,起到装饰的作用。

说到玉璧的呢,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的就是相传楚国有件国宝,叫作和氏璧。其实和氏璧的来源也是一波三折。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有一天在荆山中看到有只凤凰栖落于此,因为人们常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因此他认定山中定有宝玉,经过他的仔细查找,终于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璞,古人是说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卞和捧着这块璞玉去见了当时的楚王,也就是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却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并不是什么宝玉。厉王十分生气,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在厉王之后,是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地捧着璞玉去见了武王,武王也是命玉工查看,玉工查看后,仍然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并不是什么珍贵的宝玉,可怜的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在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继位,卞和其实还是很想把璞玉再献给文王,无奈自己行动不便,于是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便后派人去询问原因,卞和说:“我并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难过,而是觉得明明是宝玉却被当成了普通的石头,明明是忠贞之士却被当成了欺君之徒,而感到心痛和惋惜。”文王听到了他的这番话后有所感触,便命人将卞和接到宫中来,再次命玉工查看这块璞玉,在剖开这块璞玉之后,果然发现里面是一块美丽无瑕的稀世宝玉。为了赞扬卞和忠贞的精神,文王让人把这块宝玉雕琢成了一块玉璧,并命名为和氏璧。

在此之后也有很多关于和氏璧的典故,例如我们在语文课本中学到过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但是现在和氏璧显得很神秘,因为至今也没有发掘出土和氏璧。相传秦始皇将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流传约1000多年,但后来却消失不见了。据说最后一个拥有和氏璧的人是后唐的皇帝李从珂,如果真的有一天,在哪里发现了和氏璧的踪影,那应该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了,说不定还会上“热搜”呢!)

其实现在玉器展厅中展出的大部分玉器都,都出自荆州的一座楚王墓葬中,也就是熊家冢墓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熊家冢的基本情况。

现在大家在上方看到的就是2007年荆州熊家冢考古工地的鸟瞰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熊家冢的面积是很大的,它的占地面积为15万m2,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按照一个标准足球的场场地面积7140m2去换算的话,熊家冢相当于大约21个足球场的大小了。占地面积如此之大,也是因为熊家冢一共包含了5个部分,分别是主冢、陪冢、人殉墓、祭祀坑和车马坑。其中,主冢是楚王的陵墓,陪冢是楚王王后的陵墓。人殉墓是楚王和王后的殉葬者的墓葬。祭祀坑中埋葬了大量的祭祀物品,出土了大量玉器,例如我们刚刚介绍的谷纹玉璧,就是在其中的一个祭祀坑中出土的。而车马坑,是熊家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到真车真马陪葬。其中一号车马坑长度达到大约132m,宽有大约12m。右下角的这幅照片就是一辆二马驾车,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有一辆木制的马车,旁边是两匹马。而在一号车马坑中专家们已经发掘了3辆六马驾车,据《周礼》记载“天子驾六”,所以这表明了熊家冢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及当时楚国强大的实力。

这五个部分的位置大约是这样的:中间这块比较大的是楚王墓,旁边这一块是王后墓,在两边是殉葬墓,上方(西侧)是车马坑,而祭祀坑则是在主冢的周围和车马坑中都有发现。但是由于主冢和祔冢目前还没有发掘,因此这到底是哪一位楚王的墓葬,暂时其还没有定论。(楚国的王族是芈姓熊氏,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此历代楚王都是“熊”氏。)

熊家冢的地理位置我们从旁边的地图可以了解到,它位于荆州城西北方向大约33km处,现在也是4A级景区—楚王车马阵景区,在景区内可以看到真车真马殉葬的车马坑的情况。

说到楚国曾在荆州定都,那么当时的都城并不是我们现在的荆州城,而是荆州城北五千米处的纪南城,它的面积是16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荆州城的三倍多,曾经也非常繁华,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从“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689)到“秦将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历经了411年之久。现在纪南城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我们刚刚提到在荆州已知的楚墓非常多,大家在图片上看到的在其中的贵族墓葬中,专家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佩,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往前来欣赏一下。可能大家看到我们展厅的这些玉器,会觉得和我们现在玉器不太一样,这是因为这些玉器年代非常久远了,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战国时期的玉器,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按照古人传统的观点,美石就是玉,包括软玉、硬玉、橄榄石、水晶等等,而且这些玉器的雕刻工艺在2000多年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件雕刻精细、造型独特的玉佩—神人操龙玉佩。它并不在我们的展柜之中,请大家跟随我们的镜头看到上方的这张放大图。

这件玉佩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样的,在玉佩正中,站立着一个人,头上顶着一个圆环,他的两只手各握着一条龙,两条龙龙首相对,龙口大开,龙尾卷曲,并且龙背上各栖息着一只凤鸟。因此,从琢玉构图的角度看这件玉器,它的主体是中间的人,而龙、凤、圆璧都是被这位“神人”所操纵的。

这样看来,整件器物的构思就非常巧妙了,为什么这个人可以操纵龙呢?其实,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间这位神人是有比较特别的,他的造型好像是出家人光头,并且架势威严,双手握着龙,好像有无边的法力,这可能是代表着当时的巫师,而且他的服饰也比较特别,因为我们在前两期的直播中都提到“楚王好细腰”,但这位神人穿的衣服是宽松的长袍,这些可能都是为了突出他的与众不同。而整件器物所表达的,就是巫师作法,龙凤相伴,头顶玉璧祈天,希望可以保佑墓主人,有着这样的含义。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随玉入葬是可以保佑尸体不腐,让灵魂得以重生,这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体现。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这件玉佩的放大图,它的原件大小长度大约只有7cm,宽大约4cm,所以并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它的造型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人的五官、衣服上的纹饰及龙、凤身上的纹饰都非常细致,所以雕刻工艺是十分精湛的。在2000多年前,能有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确实令人十分惊叹了!(这件玉佩上同时出现了龙和凤的造型,在此也解答一下通常游客们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龙、凤各有什么含义?”以及“楚人为什么崇凤?”其实楚人素有尊龙崇凤的文化传统,在荆州发掘出土的很多玉佩都有龙凤同时出现的情况。我们知道,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就对“龙”非常敬畏,同时它也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楚人也保留了这样的传统,而“凤”则被认为是楚人祖先的化身,因此就有了“尊龙崇凤”的文化传统。另外,现在大家说到“凤凰”总联系到女性,其实在古代“凤”常用来形容杰出的男性,例如孔子被誉为“凤”,大诗人李白也常把自己比作“凤”,在楚国历史上,楚庄王、楚怀王都先后自诩为凤鸟的化身。凤从代表男性到代表女性的转变,期间有两个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武则天。秦始皇令三妃九嫔头插凤钗,第一次把凤与女性的饰品联系起来。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她自比为凤,制造了很多凤瑞的故事。到了宋代,凤的女性化才得到了广泛认可。)

而在我们的玉器展厅中,除了有这样单个出现的玉佩,也有成组出现的,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组玉佩。

组玉佩就是指由两件以上的玉器组合而成的玉佩饰,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是以石珠、蚌壳等串联而成的。展厅中目前展出了3组组玉佩,都出自熊家冢的殉葬墓,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间这组。考古发掘显示,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越多、越复杂,制作越精良;身份地位低,所佩玉饰就越少、越简单。当时专家们在熊家冢的殉葬墓中发现有一座墓葬中玉器的数量多达400多件,墓主人身份应该是非常高贵的了,可能是这位楚王生前的宠妃。

那这么多玉器,人们当时是怎样佩戴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前方的组玉佩图示来了解一下。

就像图片上的木俑这样,人们在佩戴组玉佩时,先用丝带将玉器串联起来,然后系在衣服上。根据身份等级,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佩戴玉器的数量越多证明佩戴者的身份越高贵,这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这样佩戴玉器是有3个原因。第一,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第二,刚刚我们提到佩玉越多就证明身份越高贵,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与当时贵族所追崇的步态(走路步伐、速度)有关。身份越高的人,戴上长长的组玉佩,就没有办法走得太快,步子越小、越慢,就被认为越是气派和出众。而由此可见,组玉佩的功能是节步(限制人们走路的步伐和速度),它的礼仪意义就是用来显示表示身份。并且,根据孔子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认为君子应该像玉一样,具有温润、坚实、谦和等品质。因此,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文化。

那今天最后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但在介绍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这样才能理解它的珍贵之处。中国古代,人们不仅会在身上装饰玉器,在两周时期,中原各国还普遍盛行一种丧葬习俗—缀玉覆面,例如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在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缀玉覆面。它是由多块的小玉片组合成一个面具的样子,然后覆盖于墓主人面部。这种类似的缀玉覆面在山西侯马、河南三门峡等地都有出土,但是在我们荆州却出土了一件形制十分特别的玉覆面,它用一整块玉雕刻而成。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品味这件独一无二的国宝—玉覆面。

这件玉覆面于1997年出土于荆州秦家山二号楚墓,其平面为椭圆形,长20cm,宽14cm,眼、鼻、嘴镂空,头发、眉毛、胡须为阴刻,看上去眉清目秀、神态安详。玉覆面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要将一块玉石切割成薄片,经过精心打磨,做成人面的轮廓,然后再进行钻孔、雕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侧面我们是可以看出这件玉覆面非常薄,它的厚度只有0.23cm,在上面雕刻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它不仅雕刻精细,造型也是独具一格的,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出土的唯一一块用整玉制成的丧葬面具,和其他地方出土的缀玉覆面都不一样,曾经央视的《国宝档案》栏目也专门介绍过这件珍贵的文物。

那为什么它会和其他同类型的玉覆面都不相同呢?这应该是可以归功于楚人的“创新”精神。因为当时楚国其实没有使用玉覆面的习惯的,所以专家们推测,这件玉覆面可能是当时的楚国工匠参照中原的缀玉覆面制作的,一方面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又创新地结合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它的珍贵与独特,不仅仅在于高超的工艺,更在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新。

中国玉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今天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有所收获,也欢迎大家来荆州博物馆打卡,谢谢大家!

绚丽多彩的漆木器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各位有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咱们现在呢是在荆州博物馆,荆州是全国出土漆器最多的地方,荆州出土的漆器占到了全国漆器总数量的60%。所以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楚汉漆器在全国是最多的,也是最精彩的,所以我们馆也被称为漆器博物馆。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闻名于世的古代漆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漆器呢?简单地说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

(比如在木头做的盘子上刷上漆,并绘画出精美的花纹,就做成了漆盘。在陶器做的罐子上刷漆绘画出图案就成了漆罐。)

那么古人使用的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漆是一种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我国是漆树的原产地,有着丰富的生漆资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生漆被称作国漆。

漆树是一种落叶阔叶乔木,生长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地方,大部分在楚国的疆域内。由于楚地生长漆树,同时广泛使用铁制生产工具,这就为漆的采割、漆器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漆器虽然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但长时间没有被人接受。直到东周,人们才从青铜器的笨重、易腐蚀、外观色泽不艳丽等缺点上,想到漆器的优点。聪明的楚人在吸取前人经验和中原地区制漆工艺的基础上,独创了楚漆器。它轻巧、艳丽、耐热、耐酸碱、防腐蚀,因而很快在楚国流行。久而久之,漆器终于取代了用青铜制作的器具。

漆器在楚国被广泛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楚国具有制造漆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楚国中心处于长江汉水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潮湿,适合漆树油桐等竹木生长。

(2)漆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塑性。漆器本身华美、轻便、耐酸碱、防腐、耐热等特点。

(3)据考古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楚墓有5000座,其中,有近千座楚墓里出土数量难以统计的漆器,分布地域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其中湖北省发现的数量最多,又以荆州为州市之最。所以荆州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楚国漆器最多的博物馆,为全国之最。

漆木器的种类非常多,按照它们自身的用途和性质来进行分类,可分为饮食器、工艺品、兵器、乐器、丧葬用品、车马器、文书工具七大类。

咱们来想象一下,楚人吃饭、喝酒、喝茶用的器物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用的碗、杯子是不是一样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楚人喝酒的酒杯—耳杯。耳杯一般为木胎,外面髹漆并且彩绘,早期为方耳,呈蝴蝶状,后期则做成圆耳。就像人的耳朵一样。从耳杯的器形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饮酒的两大特点:第一是量大,第二是用双手端起来饮用。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酒精度数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米酒或黄酒,自然喝得多了。关于耳杯有一个成语叫作“曲水流觞”。觞就是耳杯。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那么楚人吃饭的碗是什么样子的呢?漆碗是漆木器的主要种类之一,用来装食物。漆案,古代中国人在进餐时的桌子。两千多年前还没有发明凳子,古人都是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进餐,所以放置餐具的桌子很矮,这种桌子被称为案。案的面积可以放下一个人的餐具,比如耳杯、漆碗等。

关于案也有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举案齐眉。东汉人梁鸿,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30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 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像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天,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

豆也是主要的食器,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高脚盘。楚国的漆豆最多,并且形态多样。 这是荆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鸳鸯豆。它是一件实用的器物,整个造型是一只神态安详的鸳鸯。为什么楚人要以鸳鸯作为它的造型呢?这就不得不令人产生许多联想。自古以来,鸳鸯被人们视为爱情鸟,其中有一首诗写道:“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因此人们常常借歌颂鸳鸯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民间便留下了许多有关鸳鸯的美好传说。

漆奁—古代的化妆盒。《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为了让郑国人买他的珍珠,就做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漆盒,将珍珠装在里面。谁知郑国人对那只精美的盒子爱不释手,却将珍珠还给了楚人。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买椟还珠”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好,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制漆工艺是非常高超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件楚国所特有的乐器—虎座凤鸟悬鼓。它是一种将鼓悬挂在半空中然后进行敲击演奏的乐器。楚国王室等高级贵族在祭祀等重大活动时就会使用虎座凤鸟悬鼓、编钟、编磬等乐器合奏。大家请看,这件虎座鸟架鼓长156cm,高150cm。由两只昂首卷尾、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站立一只长腿、引吭而鸣的凤鸟,在凤鸟中间悬挂着一面大鼓。整件乐器造型将猛虎、祥凤、乐鼓三者融于一身,展示出了楚人与众不同的高超制乐工艺。这只鼓的虎与凤都为木质结构,装饰图案由生漆漆成,以黑漆为底色,用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的斑纹和凤的羽毛,并描出眼睛、嘴巴等部位。绘画线条流畅,组合精巧,堪称楚国漆器乐器中的艺术杰作。

楚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用器具大都为漆器,包括漆杯、漆碗、漆盒、漆盘等。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件虎座凤鸟悬鼓采用了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等多种加工手段然后再进行拼合上漆,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楚国特有的虎座凤鸟悬鼓既是楚国宏大盛典中的鼓乐之器,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佳作。楚国人为什么只用凤鸟和猛虎这两种动物作为鼓的装饰呢?

其一,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乐理知识。在中国古代乐理器中有一条规则非常重要,就是贵其野生。贵就是尊重。尊重自然生物,自然之声。看到虎就想到了虎的低沉吼叫声,看到凤也想到了凤鸟的婉转啾鸣声。似乎将音乐和艺术融为一体。根据《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的记载,认为凤鸟与音乐关系密切。

其二,我们看到凤和虎的组合造型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于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唯一一个崇凤的诸侯国,相传这个思想与楚庄王有关。楚庄王在位时曾下令三年不理朝政,凡是进谏的大夫都要被斩首。楚庄王终日沉迷于享乐不理国事。一天,一个叫伍举的大夫来到宫中打算劝说楚庄王。可庄王见到伍举却说道:“难道你不知道进谏者死的意思吗?”伍举灵机一动说道:“我怎敢来败大王的酒兴,我只是想出个谜语请大王猜猜。”庄王一听,高兴地站了起来。伍大夫慢条斯理说:“只有一只大鸟停在王城南边的山上,它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庄王思索着走出宫外,望着奔腾不息的汉江回答道:“这是一只神鸟,它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楚庄王的这一段话给后人留下了“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之后楚庄王又奋发努力,以力压群雄的气势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他所提到的一鸣惊人的神鸟就是凤。凤也成了楚国所崇尚的图腾。这件虎座鸟架鼓两凤相背而立,昂首振翅。两只栩栩如生的凤鸟表达着楚人一飞冲天的理想

虎座凤鸟悬鼓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2004年,中国和罗马尼亚联合发行的《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中方邮票的图案就是荆州出土的虎座凤鸟悬鼓。

虎座飞鸟:这件虎座飞鸟为木胎漆器,1978年出土于荆州天星观一号墓,高为117厘米,由凤鸟、虎座、鹿角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组合奇特新颖。主体为昂首欲飞的凤鸟,凤鸟位于虎背之上作鸣叫状。凤鸟背上的鹿角在古代曾是守城的武器;鹿还是“禄”的谐音,寓意福禄吉祥。凤鸟足下的老虎呈匍匐状,虎头上昂,虎尾卷曲上扬,不失虎威。凤为百鸟之神,虎为兽中之王,鹿为祥和之物,三位一体是楚人希冀与梦想的呈现。这种虎座飞鸟是楚贵族墓中趋吉辟邪、导引魂灵升天的丧葬用品。

夹纻胎漆盘: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写道:“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可大家知道吗?在我们荆州博物馆也有一件“脱胎换骨”的文物,就是这件夹纻胎漆盘。1982年,它出土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件夹纻胎漆盘以黑漆为地,用暗红和朱红色漆彩绘,色泽艳丽。漆盘上的纹饰极具楚文化特色,描绘的是对称的短尾凤鸟和卷云纹,十分优美,表达了楚人对凤鸟的崇尚和对自然的向往。那为什么说这件夹纻胎漆盘是一件“脱胎换骨” 的文物呢?这与它的制作方法密不可分。“夹纻”中的“纻”是苎麻、麻布的古称。当时夹纻胎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泥土塑造好模型,然后在泥胎上反复叠加若干层漆灰与纻布,待器物干涸后再脱去泥胎,这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夹纻胎。这样,它就摇身一变,从最开始的泥胎,变成了最终的夹纻胎胎骨,就好像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在此之后还要再经过数次的打磨、修剪、装饰,才能完成一件夹纻胎漆器。这也让我们不禁感叹,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具有何等的工匠精神!

漆器的制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制作方法和胎骨更是多种多样,包括有陶胎、木胎、竹胎等等,那工艺复杂的“夹纻胎”又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呢?首先“夹纻胎”的造型空间大,而且形态更加精细,小到几厘米漆奁大到高九百尺的硕大佛像,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夹纻胎漆器的体积与重量有很大的差别,它比陶胎、木胎、竹胎都要轻,可谓是“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因此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夹纻佛像曾盛极一时。最为重要的是,夹纻漆器经久耐用,不易开裂。荆州马山楚墓的这件夹纻胎漆盘,之所以形状有些特别,也是因为受到了挤压而变形,可它却没有开裂,保存十分完好。也正是由于这些优点,让“夹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废。

羽人:2000年2月从天星观2号楚国封君番㔞夫人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战国木胎漆器蟾座凤鸟漆羽人。羽人、凤鸟、蟾蜍,这样独特的漆器制品,不是实用器,也不是供奉品,这是封君夫人的家人为其魂归西天特意制作的象征性飞天器物。这位“鸟人”的造型,就是当时人们想象中的神灵。凤鸟是楚人的图腾凤鸟,传说具有飞天的神奇功能。蟾蜍,自古呢就是瑞物,在神话传说中是月宫之神。这件漆器中的蟾蜍隐去了皮肤上难看的疙瘩,代之以龙、凤、鸟,寓意的应该是以良好的形象,伴随着这位封君夫人羽化升天,继续尊享荣华富贵的祥瑞之物。

猪形酒具盒:全器为卡通式的连体小猪造型,猪形酒具盒呈椭圆形,左右两端雕刻成猪头的形状,大而圆鼓的眼睛,向外撅起的鼻嘴,小巧的心形耳朵,向前伏地的双腿,圆滚滚的身体显得生动可爱。那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将酒具盒设计成圆滚滚的猪身体形状,能够容纳更多的酒具。在出土时,猪形酒具盒里还装着几件耳杯,如果满载,至少能容纳叠扣在一起的耳杯约30件。二是将底座设计成伏地的4只猪脚,既增强了稳定性又显得自然美观。三是左右两边凸起的猪鼻子可以用来捆扎丝带,牢牢固定住酒具盒,方便搬运。

“凤鸟践蛇莲花盖豆”:由莲花豆盘、凤鸟、盘蛇三部分组成。器物主体有盘有盖。盘下为展翅与欲飞的凤鸟,凤嘴巧妙地衔接着豆盘之下的榫头,以此托举豆盘。凤鸟脚下是巧置的一条卷曲的盘蛇;蛇尾自然上翘,支撑凤尾,起平衡受力作用。整器通体髹黑漆,并用朱、黄色绘制花纹。豆盘浮雕14瓣上仰的莲花,上部、口沿及腹部为变形凤鸟和卷云纹,十分雍容鲜亮。这件凤鸟践蛇莲花漆豆,称得上是一件名副其实的艺术珍品!让我们穿越历史,不仅窥见了楚国贵族的奢华,更领略了楚漆器的非凡创意与高超技艺!

这些精美的漆器每一件都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工匠的心血,展示了楚人热情奔放的艺术气质、健康自信的达观生活态度以及强烈向往自由的文化精神。

漆木器主要发现在湖北、湖南两地,这些漆器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图案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 们在地底下埋葬了两千多年,而且浸泡在水中,其重量超过原重量的八倍,而且柔软如面团,但经考古学家经过精心的“脱水”处理后,油漆仍未脱落,其色彩鲜艳,完好如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观众朋友们,由于时间的关系,漆器讲堂就要结束了,今天我只带领大家看到了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冰山一角,欢迎大家到我们馆参观,欣赏更多的精美文物,我们博物馆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