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设计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秦王政六年六月的一天,在国都咸阳发生了一起抢劫伤人的案件。一名叫婢的女子逛完集市回家,途中经过一个巷子时被人从后面猛地推倒并用刀刺伤。婢当时手里提着1200文钱,等她从惊吓中回过神来,罪犯早已不见踪影,身上带的钱也已经丢失。

接到报案后,咸阳县立即派狱史顺等人开展侦破工作。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没有人看见罪犯的长相。犯罪现场只留下一把作案用的刀和半张当时商人使用的荆券,此外没有任何线索,狱史顺没能破案。

于是,咸阳县又委派狱史举接着查案。举先从物证入手,他把现场留下的荆券拿给商户辨认,可惜荆券内容不完整,找不到线索。接着,举对当地有犯罪嫌疑的人开展密集排查,可仍旧一无所获,罪犯仿佛消失了。

山穷水尽之时,有人举报一个叫孔的人举止可疑。举暗中侦查孔的行踪,发现他每天无缘无故到集市上徘徊,似乎有什么心事。仔细观察,孔的衣带上有佩刀的位置,却没有刀。

立即将孔拘押讯问,孔说自己平时从不佩刀,更没有伤人抢劫。面对疑点,举没有通过刑讯来逼问,而是重新查找物证。他发布公告,凡是接受过孔的物品、钱财而不报告的将依法治罪。果然,一个管马的小吏上交了一只白色的皮质刀鞘。小吏说,刀鞘是孔送给他的。查验刀鞘的尺寸和污损的痕迹,与罪犯用的刀恰好吻合,关键的物证找到了!出于慎重,举又侦讯了孔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交代,孔平时喜欢佩刀,最近佩刀却不见了。

真相已经越来越近,举立即再次讯问孔,孔先说从未送刀鞘给小吏。举拿出孔妻女的证言和他对质,孔又改口说,他是因为佩刀在集市上被盗,才转而将刀鞘赠送给了小吏。举呵斥道,如果还不招供,接下来的将是刑讯。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刑法的震慑面前,孔只得坦白了罪行。孔还交代,那半张荆券是他从集市上偷来,为了迷惑侦查而故意留下的。真相终于大白!

这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案件,除了破案过程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还带给我们更深的启发。《奏谳书》记载,在允许刑讯的秦国,这个不使用刑讯就破获的案例被作为典范转发各地学习,狱史举也因此得到提拔,这与人们以往对秦国执法严苛残暴的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史书记载秦国法律轻口供重物证、推崇科学讯问方法的原则得到了真实的印证。更重要的是,《奏谳书》成书于汉初,而此案发生在秦王嬴政六年,距秦统一六国还有20年。这一则供官吏们学习的案例典范,从秦国推广到秦朝,经历了楚汉战争后的法制重建,而一直沿用到西汉,成为秦汉时期法制继承关系的生动注解和例证,充分体现出古人卓越的法律智慧和对良法善治的不懈探索,这也正是《奏谳书》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