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

第一部分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

博物馆作为人们的终身课堂,一直以来致力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特殊时期给文博人带来的“危”与“机”并存,博物馆各类线上活动的开启不仅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满足观众需求,更是在5G到来的时代适应社会的发展。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自2020年开办以来,已推出数十次课程,这些课程既是对线下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也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探索。课程部分文稿展示:

“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上)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本期是系列课程—“楚国的璀璨青铜”第一期,将为大家带来两组馆藏于荆州博物馆的精美青铜文物。

第一组文物是出土于荆州天星观二号墓的1套升鼎,1套5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最大的一件高42厘米,口径51厘米,器身满饰蟠螭纹。形制优雅,别具楚风。与同时代北方贵族使用的深腹圜底鼎相比,有束腰、平底、立耳外撇的特点,因此也被学术界成为“楚式鼎”。

升鼎

下一件文物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剑。

在荆州博物馆,有一把剑格镶嵌绿松石的宝剑,剑成双箍厚格式,剑格的正、反两面,分别以绿松石镶嵌成精美的饕餮纹与云雷纹造型。在当时,绿松石是只有王孙贵族才能够享有的宝石,而这一类的宝剑,都是王和大夫级别所佩戴的高档剑,工艺继承自吴越名剑,为楚剑之精品。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

青铜剑

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到祭祀,就不得不提在祭祀中常常要出现的鼎,而升鼎更是商周用鼎制度的核心器物。升鼎的数量多少是贵族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按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我们今天提到的天星观二号墓的青铜升鼎就是这种礼仪制度下的一种体现。

而说到青铜剑,在楚墓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已发掘的男性墓中几乎墓墓有剑。剑作为近体格斗兵器,既是作战工具,也是佩戴防身武器,当时佩剑蔚然成风,他们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锋利无比。

在当时,青铜鼎牵涉的是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而青铜武器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战争实力。一个国家的强弱与青铜储备的多少有着分外紧密的联系。

本期的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系列课程—“金戈铁马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的第一期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下一期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楚国与青铜的故事,亲爱的观众朋友,我们下期再会!

互动问答:

(1)周礼对不同爵位的人在使用鼎的数量上有什么要求?

答案: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2)《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的“祀”和“戎”分别指什么?

答案:祭祀;战争。

(3)在春秋战国时期,镶嵌绿松石的铜剑一般属于哪几个阶层?

答案:大夫和王。

“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中)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本期是系列课程—“金戈铁马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第二期,本期将为大家带来两个楚国与青铜之间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90年。

楚武王熊通亲征随国。这个因《左传》中有一句“汉东之国,随为大”而被后世铭记的国家掌控着当时南方最大的一处铜矿—铜绿山。

这已经是七十高龄的楚武王第三次东征随国了。出发之前,王妃邓曼对武王说:“大王的福寿怕是要到头了!不过您放心地出发吧,即使捐躯在途中,楚国终将会迎来胜利的。”

邓曼的预言不幸变成了现实,征途上,楚武王不时感觉到“心荡”,不过日益严重的病情,没有让他放缓前进的步伐。行走到汉水东岸时,楚武王心脏病突发,在一颗木之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按照武王的遗嘱,楚军将帅严密封锁国君去世的消息,率领大军直扑随都。

楚军攻克随都,随国归附,将铜绿山纳入楚国势力范围。据学者估计,铜绿山累计产铜大约12万吨,足以制造40亿枚青铜箭镞,而可以制造的青铜剑多达6000万把。

这也才有了楚庄王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的底气。

青铜的力量,最终推动楚国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的强国。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42年。

郑文公访楚。

因为郑国是周朝周厉王少子—姬友所建,也是中原的千乘大国,它的国君能千里迢迢前来拜谒,令楚成王激动地赠送给郑文公1000斤铜!

但当郑文公带着1000斤铜离开楚国的大殿之后,楚成王却又赶紧派人去追,并与郑文公立下约定:送出去的1000斤铜,只能用来制造礼器,绝对不能用来制作兵器。

《左传》中记载的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铜矿资源在先秦世界里的重要性。

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前两期的内容,为大家介绍了青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那么,如此精美的青铜文物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内容吧!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互动问答:

(1)公园前690年,楚武王熊通征服铜绿山,是为了哪一种金属资源?

答案:铜矿资源。

(2)“问鼎”的故事发生在哪一位楚王身上?

答案:楚庄王。

(3)楚成王不允许郑国用楚国赠送的1000斤铜来做什么?

答案:做兵器。

“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下)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本期是系列课程—“金戈铁马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第三期。前两期的内容,为大家介绍了青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那么,如此精美的青铜文物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当时的青铜制造工艺吧。

商代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器的制造采用的是范铸法。范铸法又要经历3道主要的工序—制模、翻范、浇筑。

1.制模

不论青铜器器型如何简单,都要经历将青铜溶液浇入范中的过程。而范的制作就要先从模开始谈起。

制模就是将淘洗的泥土用专门的工具塑造成想要制作的青铜器的样子。模与对应的青铜器不只形状要一致,纹饰也要相同。这之后再稍加焙烤或阴干,成为模型。

2.翻范

范分为外范和内范。

翻制外范的过程:先将经过淘洗的黏土做成泥片,再将泥片按在之前用陶做好的模型上,这个步骤跟现在小朋友玩橡皮泥的模具很类似。接下来,等模型上的陶片半干时,将之取下,阴干用火微烤成型。根据器物的复杂程度,外范的数量从两块到几十块不等。

外范制成后,在其内部放置的一块刚好被外范包裹,却留有一定缝隙的泥块,被称为内范。

3.浇铸

在内、外范之间的空隙内,浇入青铜液,冷却凝结,敲碎内外范,再经过打磨修整,整个工序算完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造技术在殷周冶铸技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青铜器的铜锡配比更为合理,而注重铜器装饰的风尚促进了金属细工工艺水平的提高。

当时的锻造方法有5种,分别是浑铸法、分铸法、焊接、榫卯斗合法以及失蜡法。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当时熔化青铜的坩埚容积较小,浇铸一件大型青铜器需要大量的青铜溶液,因而浇铸过程十分紧张,需要大批奴隶协调一致才能完成。

因此,一件青铜器中蕴含的当然也不只是它身上的长宽薄厚。因为制作它不只需要一个个工匠们细致耐心的雕琢,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齐心无间的配合,而在敲掉铸好陶范的那一刻,甚至闪烁着那类似舍得的禅意。

“金戈铁马 钟鸣鼎食—楚国的璀璨青铜”系列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互动问答:

(1)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哪一个朝代?

答案:商代。

(2)范铸法需要哪几个步骤?

答案:制模、翻范、浇铸。

(3)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锻造技术有哪些?

答案:当时的锻造方法有5种,分别是浑铸法、分铸法、焊接、榫卯斗合法以及失蜡法。

抵挡“恶眼”力量的护身符——蜻蜓眼式琉璃珠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微课堂!我是荆州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熊伟恒。

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化为鸳鸯的神话。里面有句诗讲到“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那么问题来了,诗中提到的琉璃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它又有怎样的流浪和成长的故事呢?

琉璃也称料器,它并非中国传统式器物,问世于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和西亚。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出土于荆州蜻蜓眼式琉璃珠。琉璃珠呈蜻蜓眼状,其眼部的饰纹来源于西亚的恶眼意识。其实关于恶眼意识,人们有着这样的传说。

在那时,人们相信某些人的眼睛中充满着邪恶的力量,能够杀死鲜活的生命,摧残无生命的物体,而恶眼的第一次注视力量最为强大。佩戴适当的护符可以吸收第一次注视的强大力量,使人能承受后面渐弱的攻击。因此能抵抗邪恶力量的它被当作护身符来使用。

那么它们又是怎样颠沛流离来到中国的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商人经过欧亚草原向东经游牧民族迁徙,通过随身携带和贸易的方式,将琉璃珠传入中国内陆,最后到达楚地。战国中晚期开始,楚人逐渐掌握了对琉璃的制造技术,蜻蜓眼式琉璃珠便以楚地为中心,遍布全国。既涉及高等级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及庶民阶层。

而后随着琉璃珠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其护身符的作用被逐渐地削弱,更多的是彰显其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并且用于其他器物的装饰,最重要的是它也被纳入中国传统礼制的范畴。

琉璃珠这颗小小的珠子,有着来自西亚蜻蜓眼的样式,是抵抗“恶眼”的护身符。它被楚人创新发扬于华夏,是楚人筚路蓝缕精神的体现。它兜兜转转来到中国的经历,是早于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它被纳入中国传统礼制的范畴,是中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认同。一个小小的琉璃珠跨过千年岁月,穿越高山海洋,拂去历史的灰尘,承载人们的记忆,最终与中华文化互相交融,成为五千年文明的一颗耀眼明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讲解,请关注公众号“荆州博物馆宣教”,倾听历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