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之一,由于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广州和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带领下,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珠三角9市以不到广东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广东大约六成的人口和全省超过八成的经济增长。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又是国内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有着明显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关键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愈发复杂严峻。从全球经济角度看:一方面,西方国家发起了所谓的再工业化进程,并高呼要让制造业重返本土。如美国政府制订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架构》《高级制造商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等引导制造业回流的行动计划。这种情况下,一些高端制造业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回流,中美贸易摩擦不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卡脖子”困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一些地区的制造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开始向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转移。从国内角度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是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由要素驱动、资本驱动逐渐转为科技驱动。总之,面对“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若不能及时根据新形势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将面临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被落后国家赶超的危险。

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主体从单个城市变为多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区域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间的竞争,城市间的协同合作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新动力。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珠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窗口,理应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勇于探索,为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经验积累和示范引领作用。当前,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书基于最新的产业协同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