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实现的标志
1.发达的通联网络
完备的城市设施、便利的交通运输联系、完善的生态环境、得力的空间管理措施,是区域长效、有序的产业分工协作体制形成的重要基石和保证,也是区域产业协同的实现标志。发达的通联网络由交通运输与公共信息平台所组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带动“1小时”生活圈的建立,并共同推动以航空港、口岸为中心的城市现代运输系统的建立。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与设施,日本政府形成了发达的经济信息网络,是地区产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东京为例,东京是日本政治、经贸与文化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与世界级大城市之一。“东京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东京站为中心50公里区域,被称为“东京交通圈”,也是东京大都市的主要通勤圈;二是距离东京150公里区域,涵盖了东京都附近7个县的重要城市圈区域。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东京城市群”采用以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为主、将各种交通运输手段有机融合的综合开发战略,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其中包含日本国铁(JR)系统、私营铁道公司系统、城市单轨和导向轨道交通系统、港铁交通系统、高速轨道、有轨电车、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系统及其他。综上所述,日本“东京城市群”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科学、发展完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超大型都市的道路通勤问题。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基于内部严格的统一管理与分工协作,而经济开发则坚持内部多元化,由此导致了该地区的经济整合能力大大超过了单一城市能力的简单叠加。
2.完善的产业体系
一个功能完备的区域产业系统,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产业合作的主要实现标志之一。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发达区域,由于大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区域产业系统,因此拥有了巨大的整体综合竞争力。在罗斯托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论中,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形成了重型工业与制造业的复合系统,而钢材、电力、机械设备等则成为基础部分;而在高额的群众消费阶段中,则以汽车制造业复合系统为代表。日本东京湾1930年之后,形成以冶金、电器设备、车辆、造船、石油化工为基础的综合产业体系,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和中小型企业共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在东京、神户、横滨等大城市,产生了先进的现代服务业。
区域产业合作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资源流动的减少,而应当认为这只是降低了因经济制度结构不同所带来的要素流动。但产业路径和资源禀赋导致的要素流动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大幅上升,这是要素价格更加实际地体现了自然资源稀缺水平的结果。欧盟一体化后,各国在产业分工上的深化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产业分工就是要素流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为了减少公司内部的市场竞争,而只是降低了国际竞争中的非经济因素,如各地政府的人际关系和管理条例差别等。这使企业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发现和挖掘企业的潜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企业特色,并依靠特色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这便是所谓的产业分工体系。
3.高效的管理系统
在罗斯托的经济腾飞发展阶段中,必要前提条件便是“建设一个能保障腾飞的社会制度”。与此相似的,整合地方具有活力的创新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经济体制系统与社会管治体系,也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实现标志。在区域内部,通过行政分权的体制创新,也充分调动了地方政权的活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新的腾飞起点,也需要更完善的体制环境,才能确保经济体系在高效而健康的发展轨迹中正常运转。优越的体制环境,同域内完善的区域管治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区域管治,即以区域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把资金、土地、劳务、科技、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全部包含进来,形成区域多元管理模式,理顺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和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权利分配准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政府部门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区域内部在产业分工、环境保护、基本建设、流域整治、重大项目等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无序态势,并没有构建起区域各级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相互调控联动机制。区域产业协作目标是构建有效的空间管治,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行为主体,整合组织、政策、制度等资源杠杆,以实现区域管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