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中,其区域间的相对优势、要素禀赋是有变化规律的;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结构或类型及其组成部分来提高本区域的竞争水平,以获得最佳效益并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目标。该理论主张与传统的“内向依附”理论截然对立,它强调国家之间在空间上存在密切联系和交叉重叠,因而也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外延性特征:从全球到区域再从区域扩充至整个经济圈层。

1.关于三次产业演化规律的研究

在三次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反映出来不同的内部结构。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强以及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渗透与推广应用,生产要素逐步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化,从而促使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变革。很多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实践都证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发展,随着时间的增长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层次,在地域空间上也产生了不同的产业布局或集聚状态[15]。对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目前大致有这样3种观点:

一是配第-克拉克规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对英国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发现,工业所带来的收益一般比农业和商业多得多,产业间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对差别,这种相对差异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水平[16]。具体表现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加,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配第的这一思想被克拉克进一步发扬光大,后来学者将其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二是钱纳里规律。钱纳里基于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数据,实证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变动,结果发现,研究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经过大约6个阶段。正是由于产业结构演变推动国民经济从低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快速发展,钱纳里将这6个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这一发展规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或多或少都体现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产业结构的升级驱动区域发展阶段的变迁。

三是库兹涅茨定律。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基于国民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源两个视角深入研究了产业结构问题。他认为,在一个国家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顺序一般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到了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力量,而第三产业则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既是创造财富的贡献者,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2.产业结构演化的空间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的空间规律学说,最初是由德国社会人文地理学家施吕特尔于1906年在关于社会人文地理的“景观”论思想中提出来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逐渐发展出以下几种经典理论:

一是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ios Ferroux)在韦伯工业区域发展理论提出的聚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Blardal)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不均匀的,当一些主要产业部门和具有创新性的产业聚集在某些区域或城市,产生经济增长极,获得比较快的优先发展,并利用其极化和扩展力持续地增加所在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增长。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产品的创新和扩展、资金的集聚和输出、产生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性经济效应。极化效应体现为要素向极点的集中;而扩散效应体现为极点的要素向外界的迁移[17]

二是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从区域经济成长过程来看,产业首先聚集于少数条件较好的工业城市,成点状分布,即国民经济增长极的迅速发展;而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连接点和节点间的交通运输线、动能线、通信线等轴线,对人口、工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生产要素将沿轴地区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点与轴相连就构成了点轴系统[18]

3.新古典经济理论

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界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原来以专业化和报酬自然递增思想为基础的行业结构动态研究方式也逐渐被以静态均衡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研究所取代,具体科学研究内容也从驱动行业结构变化动因的行业分配理论逐渐转化为行业分配因素所引起的对行业结构状态的静态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对行业发展部分的研究重点主要表现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赤松所提倡的也被称之为行业结构变化候鸟效应的“雁行理论”、库兹涅茨根据现代国民经济行业结构变化建立的平均收入影响理论,以及关于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和生产率变化相关分析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后提出的“里昂惕夫之谜”、罗斯托提出的基于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扩展过程的产业扩散效应论及传统社会通过起飞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钱纳里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化原因的工业化阶段论、对制造业结构变化作出开创性分析的霍夫曼工业发展经验方法等。

4.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罗默、卢卡斯、格罗斯曼、克鲁格曼等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逐步开始将技术变化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建立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学者将马歇尔关于分工和报酬递增等方面的观点及新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理论,如“产业知识外溢”“干中学”等加入产业结构变化的讨论中,对增长的内生型驱动加以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各类学派,当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一是产业集群学说,成长于“第三意大利”新产业区,并特别重视生产专业化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理认为,在一个区域中相同的关联产业的聚集可以带来知识与技能外溢,这种外溢有助于增强地方创新能力,显著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因为这个理念来自马歇尔,并经过阿罗和罗默的发展完善,又被称为MAR外部性(Marshall-Arrow-Romer)。二是持相反观点的城市经济学家,以简·雅各布为代表。认为地方发展必须注重行业多元化的发展,跨行业的知识转化大都十分关键,在城市中保持产品的专业化和行业集中更利于创业,处在多元化环境中的地方行业发展会比较快,这个观点也可以叫作“雅各布外部性”。

马歇尔在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地区分工,他从专业化产品在某个地方聚集这一分工类型对生产力提高的机理作出了阐述。马歇尔指出,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间产业市场以及知识溢出的存在,是使整个制造业市场向一个地方集聚的3个主要因素。上述因素都可以导致地域内的企业成本显著下降,其中包含了搜寻成本费用、交通运输成本费用、贸易成本费用和技术创新成本费用等,并可被汇总为天然成本费用优势和技术溢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自然优势成本在产业聚集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技术溢出成为影响产业聚集的主要因素。阿罗在此基础上提出“干中学”的观点,指出人类的科学知识是经过持续的学习和实际经验汇总而获得的,“干中学”的行为可以促进人类的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罗默在1986年又对此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并指出,普通的专业知识可以根据个体数量的增加产生规模效益,而特定的专门知识则可以产生生产要素的数量效益递增,这两个效应的组合将促使社会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递增的利益,进而给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了保障。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MAR外部性理论仍被看作是具有具体行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优点、外在性一般来自具体行业的各个企业之间,而具体行业中的大量公司在固定范围内的高度集中,对知识跨越公司边界的外溢和扩展尤为有利。具体产业中企业专门化整合程度越高,外部性产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对具体行业的创新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成长都越来越有益。

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国民收入结构差异以及国民经济增长阶段性的重要因素。怎样提升各部门产出效益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投资和劳力等主要产出要素所产生的报酬,同样依赖行业间的科技转化条件和生产结构条件,从而导致了人力资本的不断累积和劳动者的不断投入成为经济效益发展的重要非充分条件。由于各个产业部门的科技消化吸收状态、吸收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行业间的投入-产出结构具有了较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