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是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珠三角地区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来看,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正在逐渐减弱,创新型企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体系需要实现从主要依赖物质消耗、学习与模仿的传统产业向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过渡,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1.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021年,广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大关,根据世界银行标准,已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因此,未来一个时期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转型升级如果能够实现,广东就能迎来另外一个快速发展期,顺利进入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失之交臂,将会错失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很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定位失误未能实现经济转型,经历经济快速发展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而同时期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则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顺利步入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实现经济软着陆,成功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
很长时间以来,珠三角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拉动,创新动能严重不足。比如在“十三五”时期,珠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24%左右,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近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徘徊。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就会自发地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同时也会步入经济发展瓶颈期,如果应对不当,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珠三角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稳步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过去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投资等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对于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足。产业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严重不足。只有改变当前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才能实现珠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缓解资源要素紧张情况
目前,广东省国土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比重为1.86%;常住人口1.27亿,占全国的比重为9.07%,人口密度处于全国各省区首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人多地少导致生产用地紧张。最近几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6.3%左右,按照目前增长速度,2025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6.01万亿元,按照每亩500万元的投资额度来算,一共需要约120万亩的土地面积。从各种能源储量来看,广东自2005年退出煤炭行业后,全部煤炭都需要从外部输入;石油储量极少,仅占全国的2.27%,绝大部分需要从外部输入;铁矿石储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42%。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要素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剧。
4.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广东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仍然很大。目前,广东每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73万吨,为全国的7.94倍;二氧化碳排放18.39吨,是全国的3.4倍。2021年,虽然广东省工业废水、二氧化碳、有毒气体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是工业废气、颗粒物、固体废物等的排放量却仍保持增加态势。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因此,如何保护好广东良好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是每一位政府领导、学者以及社会各阶层都应该认真思考并且采取行动的问题之一,最大可能降低环境污染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