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二)传统工业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发展的另一次突变是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开放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成长和壮大。

1.经济全球化带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欧美等先进国家为主导力量,以跨国企业集团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全球经济体的产业架构的转变升级与国民经济重组。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机器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逐步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同时引导并帮助开发半导体材料、新型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科技密集型产业。第二时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原西德等国的主要产业方向为发展新型集成电路、精密制造设备和汽车配件等科技密集型产业,并同时向新型工业化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部分劳动密集产业,由此有了“亚洲四小龙”的出现。第三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产业结构再一次调整。“亚洲四小龙”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普通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从而形成了以新加坡、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共存的新局面。这种制造业结构的大改组,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一是不仅是产业的转换,还同时包括对产品加工的再分配;二是以跨国公司作为主要投入主体,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先进科技的快速发展,抢占世界产业链高端;三是落后国家和地区企业在这个全球区域内的资源分配中明显占据劣势,只承担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品加工环节[31]

广东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自改革开放伊始就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大程度发展。

2.改革开放深化带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工业用地、优惠税收政策等与国外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力推进了开放型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邓小平南方讲话、浦东对外开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理念下,人们对于开办企业、从事商业经营等活动热情高涨。由于开放型经济发展,引入了国际上领先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依托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把握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转移的好机会,大力发展了“三来一补”等外向型产业,外向型企业作为优先发展对象在珠三角地区得以快速兴起。同时,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品牌和营销优势,建立起遍布世界各地的庞大商品销售网络,利用珠三角优越的生产条件,带动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由此,珠三角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长期以来引入的大多是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开发和营销等中高端环节却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点非常突出。而且,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更易遭受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的打击。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广东经济在经过持续20余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全球分工中一直位于低端水平,重要的核心技术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欠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