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有益补充和辅助;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持服务就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一种基于互补关系的生存共同体。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职能基本是由企业自身内部的研发部门、营销部门、会计部门等提供相关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其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受限于服务的专业性和运营成本,仅靠企业自身的职能部门提供生产性服务已不太现实,企业急需低成本、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在此背景下,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的独立市场主体应运而生。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职能部门剥离出来后,获得巨大发展,无论是服务的范围还是服务的个性化和专业性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当今市场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依照融合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即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与融合。制造业服务化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随着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一些制造业企业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益来源,开始由单纯的产品制造业务向研发、设计、营销和科技服务等领域进军。这种融合方式,本质上是在经济一体化、数字化背景下产业价值链的主动延伸,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对主营业务进行的一种纵向调整,实质上是以内部化取代市场合作的“自我分工”。另一种是一些业务庞杂的企业为了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将自身的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直接予以剥离出去,进而转型成为一家纯粹的服务型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业务的转型,完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变,成为制造业的高端服务提供商。

二是服务业制造化,即服务业向制造业的转变与融合。服务业制造化也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要素,以信息咨询、产品设计、金融服务、交通物流、技术研发等形式参与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以此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产品质量。另外一种方式是由服务业衍生出来的制造业务。一些原本为市场提供电子商务、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文化旅游等服务的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在市场数据、生产技术、营销渠道、创新创意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市场分工,通过委托加工、生产授权等方式进入制造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