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1.经济系统动力原理

区域经济在非均衡情况下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依靠着区域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其内在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结果,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是把平衡的惯性系统转变为产生加速度的开放型体系的必要的措施。因此,按照社会经济体系动力理论中关于内动力机理的说法,改善社会经济的整体结构是使社会经济体系从平衡惯性系统向加速度开放系统转化的必然需要。这种结构的变革,一般涉及三方面:一是通过改变维持原有平衡惯性系统结构中的旧有体系,以突破旧有体系中封闭于外部世界的封闭体系特征;二是提高既有体系内资源要素质量;三是通过增加平衡惯性体系内的势差。

2.协同放大原理

系统科学已经表明,根据统一的总体目标,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可以产生放大效果。开放性的非平衡系统由于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竞争,构成了系统内协同最大的外因,而子系统之间的非均衡作用与非线性相互作用则是系统形成与功能放大的重要内因。而构成系统内协同内因与作用方向的最重要原因则是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质量差别、内部各种因素组合的作用方向和系统内在物质的非平衡排列。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过程有较多方向性、有转折突变点、非成比例增长的特性,但其间也可以发生强相互作用。这种非线性作用可以扩大协同,从而促成有序结构的生成。但是,由非线性作用生成的放大效应也可以造成非积极影响的后果,在某个阶段的演化生成消极影响。从社会发展体系内部考虑,一旦社会子系统内部的偏差达到阈值,就可以导致社会系统发展中的矛盾尖锐化,进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系统问题。类似的,如果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过大,也会使得区域内部产生更明显的冲突,导致区域问题的复杂性,对整个区域经济不利。所以,政府如果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协同方法使经济发展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以内,那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引资将会代替协同引资,对经济系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协同放大原理充分地考虑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主动方面与消极作用,指出了所有控制系统都是线性物质和非线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所有开放性的非平衡系统中都包括了由非线性物质与之共振所形成的闭环,这就是协同放大原理,简称C-S定律(cooperative magnitude)。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将各类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系统的开放性质和不确定性造成的信息传递速度很慢;二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内部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外部干扰难以进入控制状态,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烈的“负向”过程。

在开放区域中,如果存在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就会出现“自增益”现象,即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后将引起整体结构的巨大改善甚至完全崩溃(或者部分崩溃);但由此也可产生新的协同效应,并促进系统内环境向着更加均衡稳定的方向演化,形成与封闭区域类似而又具有特殊规律的开放状态。这样看来,开放区域中任何时刻都可能突然出现的超常事件及其对于系统长期发展的影响力等问题尚待探索和解决。

3.催化作用原理

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快反应进程,缩短达到平衡时间来提高选择效率。这种由催化剂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改变物质性能,实现对某些目标产生积极影响的现象称为“催化作用”。社会经济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在不同时刻又有所区别,因此,任何一个单独孤立的要素都无法完全满足整个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需求的功能性要求。这就解释了在包含社会经济范畴内的放大效应的普遍意义,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在区域经济社会体系发展中的自催化与互催化作用。自催化一般是指物体本身形成自催化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也可能体现为诸如自力更生的精神。相互催化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物体之间彼此催化、相互反应,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可以体现为交易与融资双方之间的互动发展。事实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系内有效率的动态协同也可以起到放大效果,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其本质就是区域社会经济体系的“催化剂”。

4.支配性原理

物理学中的序参量通常被定义为反应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并且可以使用许多定量方程求导获解并加以控制的变量。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过程中,序参量由于受到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时空动态性等特征。协同学中的序参量也引出了支配性原理,支配性原理需要人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对有较大的短期影响和长远效益的序参量加以重视。但鉴于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序参量参数求解上的困难,而且系统中的这种序参量参数还可以随着时代变动而产生差异,所以在支配性原理中有关的序参量参数都需要严格按照系统的实际状况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