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间的互补性和产业梯度

(二)城市间的互补性和产业梯度

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是产业互动合作的根本。这种互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资源禀赋方面的互补,又或者基于经济结构的差异而存在的产业结构方面的互补。正是由于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促成了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进而带动区域间产业的合作与协同。比如美国的“波士华”都市群,该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且不相同,正是由于不同城市间产业的分工合作,促进了都市群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纽约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地位。与此相比,珠三角虽然产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佛山、东莞、珠海为次核心,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为腹地的多层次产业体系。相应的,珠三角产业体系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以深圳和广州为代表的第一层次,代表性产业有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二是以东莞和佛山为代表的第二层次,代表性产业为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三是以江门和肇庆为代表的第三层次,代表性产业为小家电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业和旅游业。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之间形成了产业梯度,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因此,珠三角各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规划和城市定位,且主导产业存在一定差异,基本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这种差异性和层次性为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