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历史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的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在国内外都有着较强的相对优势。这些条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上存在空间差异和时滞现象,从而使两个或者多个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联系纽带,进行某种协调与合作。通过互补性贸易以及其他类似方式,加快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并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最终提升全局效益。因此,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出现差异,导致区域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各自拥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和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经济梯度差异随之拉大,自然产生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各城市间的分工合作由此产生。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的广州,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相当明显,广州与其周边城市佛山、东莞等的经济合作起步较早,合作方式主要是纵向的生产分工和横向的技术扩散。到2000年以后,由于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及广州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大,双方间的经济合作范围逐步扩大,纵向生产分工与横向技术扩散交叉融合、同步推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宽范围的联系和分工网络。同时,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开始向东莞扩散,两地间的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随着《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的出台,广深“双核联动、双轮驱动”被提上日程,双方在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呈现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选择为标准、以生产要素流动为主轴的特点。近几年,珠三角间互利合作、联合规划、产业升级的竞合态势更加显著。
目前,珠三角各城市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特色明显、分工有序的产业结构体系。其中,东莞以“世界工厂”“制造业城市”闻名全国;广州以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而跃居珠三角产业链顶端;深圳以创业之城、科技之城引领珠三角创新型经济发展;佛山的家电业、家具制造业,江门的造纸业等也极具特色。而且,在全球化时代,广州和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种格局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最重要的支撑点。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看,珠三角占全国同行业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十几个部门中,有六七个属于当地优势产品。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战略性领域,珠三角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其高科技产业发展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