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的共生机制和排斥效应
1.共生机制
因为长期的地缘关系、社会关联和人文关系的缘故,世界范围的大中城市间都具有强烈的共生关系。而这些共生关系不但表现为已有科学理论所阐述的类似于物理的万有引力定律和静电学的库仑定律,而且还有机会产生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区域经济系统中,不同的都市参与者通过把资源要素联通到另一个都市参与者,可以进一步增强各自的资源要素储量和经济发展能力。冷志明、易夫(2008)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了其在区域产业协作中的应用,把参加区域产业协作的各方都视为具有错综复杂相互联系关系的自然有机群体,从而研究区域的共生单元、共生方式、共生状态与相互共生界面[30]。
随着区域经济融合态势的增强,区域经济互动特点也越来越突出,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内在的社会需求。实践经验表明,一座全球中心城市的兴起无法脱离一个区域的发展。面临新的全球经济与科技环境,不同层级规模的城市间的协同互动将越来越成为发展区域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区域内部发展思想接轨、产业组织调整接轨、城镇化进程接轨、城市区域规划构建接轨、基础设施构建接轨、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接轨等已是必然趋势。全球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区域经济的核心价值就是联合和互动。正是通过联合和互动,出现了一个个有着世界影响的城市群、城市带。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等。这些中心城市区或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构成了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力重大的地域空间结构彼此接壤、社会经济结构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型经济复合体,并构成了由多个主要功能特性互补、社会经济发展互相依存、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趋同,且以核心城市为核心和基础而构成的城市网络集群。
2.排斥效应
由于区域内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之间地理位置毗邻、文化相近、资源禀赋雷同,再加上各地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在兼顾自身利益的时候未能兼顾到其外部性,才造成了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低层次的过度竞争与重复建设。由于区域的首位城市往往与其他城市在经济中低端功能领域有交叉现象,在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高度发达的状况下,二者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相斥效果。特别是当区域高速度发展时,在首位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力量的平衡状况下,其相斥效果甚至相当突出,而且这些相斥效果往往是双向的。
在现有政府体系下,各地人民政府的职权过大。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也是市场利益主体和公平竞争主体,区域行政机关的活动往往是一个带有行政垄断特征的企业活动,或者说是一个“准市场化”活动,区域的合作和沟通更多的是由政府部门出面,忽视了市场经济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功能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功能,最后势必导致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行政扭曲和公共资源配置的高额社会成本。区域保护行为仍然存在,缺少合理的地方协作制度,排斥效应明显。
此外,由于区域发展模式中强调以核心城市为基础,很可能会产生“中心城市沙文主义”。由于区域内核心城市拥有众多的资源要素优势地位,所以在区域竞争中会产生大量资源要素过分集聚在核心城市,从而阻碍了周边城市发展,这就是核心城市发展势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没有各种资源扩散的过分聚集,对周边城市发展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整个区域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所以,在整个区域的开发进程中,都应当注重认识和管理核心城市与成员城市之间的关系,做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区域内各个城市都应打破行政边界,以相互开放、共同开发、优势互补为前提,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有意识地减少和防止产业同构、资金浪费、市场准入壁垒和不公平、不公正的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内耗现象,实现同心共济,连成一体,共享发展。
3.互动关系
区域内城市间的相斥效应与共生机制长期作用,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互斥效应与共存机制将长久地存在于区域首位城市和其他城市之中,而这些持续的相互影响将能产生一个动态的平衡。
区域中城市和周边地区之间是一个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中间和周边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中心和周边关系都是相对的,并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中心城市既是区域的地理中枢和辐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都较高的核心辐射源。中心和周围是相互作用的,在中心和周边之间产生要素的共同流动,从而产生社会共同辐射和经济互补的关系。周边存在的价值在于中心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了经济联系。理解了这一点,中心和周边在相互的发展联系中就不该出现地域之间的偏见与不公。中心和周边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经济中心的产生有资源原因,有人为因素,也有单纯的偶然原因。不过,中心在成形以后和周边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一旦中心的工业发生萎缩,失去经济上升的后劲,中心会慢慢萎缩,从而转变为周边区域;一旦周边有新的支柱产业诞生,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周边也完全能够转变为中心区域。这时候的中心和周边的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核心地位出现了变化。所以,要特别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之间在竞争与协作、利益与发展、局部与总体、短期与长远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上所述,了解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地方经济社会特点,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区域经济其实都是利益系统,其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也必然地存在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