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是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产业转型是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产业结构转型驱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广东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4万亿元,在全国省区中位列第一,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在全国排名第4。1978年至2021年,人均GDP从219美元增长为1.5万美元,年均增速21.6%。但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逐年扩大之势,经济势能由珠三角向粤东、粤西、粤北逐渐减弱。

据统计,2000年,非珠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珠三角的39.07%,到2021年,非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珠三角的19.35%,两个区域之间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图2-3所示。2021年,珠三角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20000美元,而非珠地区仅为10668美元,相当于珠三角地区的53.87%。

图2-3 2005—2020年广东省四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综上所述,经过40余年发展,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转型已到了非常紧迫的关头。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推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要求。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互补性以及产业结构上的梯度性来看,珠三角向粤东西北进行产业转移都非常必要。但现实情况是,政府虽然已制定了一些政策引导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但地区间产业转移却未能如预期大规模进行。所以,如何统筹区域间的经济利益,既让珠三角地区心甘情愿进行产业转移,又能充分发挥非珠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是未来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产业结构转型促进非珠地区可持续发展

从未来经济发展条件看,由于经济社会增长对生产要素资源的耗费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而这些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讲,随着资源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外,由于自然环境资源压力的加剧,土地资源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管理负担的增大,企业人员结构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改善,制造业生产成本也持续提高,导致一些生产企业向其他国家迁移,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珠地区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短缺,始终面临着政府引资困难、发展资金紧缺等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将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迁往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其他地区,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且发展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产业区域性转移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基础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时期,为广东省四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广东省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粤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合作等战略部署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珠三角以“科技创造活力”为主线,通过推进人才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搭建跨地市协会组织平台、培养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等措施,从而形成有效促进全省四大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功能共享、资源利用的良好格局。

3.产业结构转型加快非珠地区发展

非珠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从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动态势看,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珠三角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目前,非珠地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大滞后于珠三角地区,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具体而言,非珠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普遍较高,这是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低下、农业人口转移空间不足、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非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是未来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2021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27万亿元,珠三角9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7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83.02%,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对非珠地区来说,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显得非常必要,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增加非珠地区的资本存量,拓宽地区的产出范围与经济辐射空间,改变非珠地区的产品要素与供应结构,加速地区工业化进程,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促进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