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差异分析
上一节,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异进行了分析,本节将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角度,对珠三角各市2011~2020年人均收入差异进行分析。与之前一样,分别运用绝对差异法和相对差异法对其进行测度分析。
首先计算珠三角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数据,具体如表5-2、表5-3所示。计算时,所有数据都根据其当年价格来换算。
表5-2 珠三角9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
续表
注:表中数据均根据当年价格计算而得。
为了更直观地对珠三角各市人均收入差异进行描述,接下来将同时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进行描述,以便更好地观察两者的区别。同样的,为了克服绝对差异法可能存在的偏差,分别使用绝对差异法和相对差异法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表5-3 珠三角9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
续表
注:表中数据均根据当年价格计算而得。
1.绝对差异分析
从表5-2、表5-3和图5-6可以看出,珠三角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从标准差来看,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珠三角各市在总体上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走势保持一致,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要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增加有逐步扩大之势。此外,仔细观察图5-6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在不同时期的增长速度有所差异,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7年的缓慢上升阶段;2017~2020年的快速上升阶段。与此不同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差的波动性较小,整体呈现出稳定上升态势。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其标准差由2011年的0.15万元上升到2017年0.421万元,平均增速为39.71%,这一时期增长率相对比较平稳;2018年的标准差为0.447万元,平均增速为34.56%;2018~2020年的平均增速为31.33%,标准差由2018年的0.447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0.58万元,平均增速为41.14%。整体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差的平均增速为37.53%,波动相对较大。反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10年间平均增速为31.92%,其平均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低7.95个百分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差异法一样,标准差指标在衡量人均收入差异时,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还需要结合相对差异指标进行分析。
图5-6 珠三角9市人均收入标准差
2.相对差异分析
从表5-2、表5-3、图5-7、图5-8和图5-9可以看出,珠三角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异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从极差值率来看,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走势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独立性,走势差异非常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值率来看,其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具体来看,2011~2013年为快速增长期,从2.215上升到2.251;2014~2016为小幅震荡期,在2.236和2.259之间波动;2016~2018年为缓慢下降期,从2015年的2.259下降到了2018年的2.121;2018~2020年又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从2018年的2.121增加到2020年2.217。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值率来看,其表现出升降交互出现的态势。从数值来看,1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值率从2011年的2.039上升到了2020年的2.043,仅增加了0.004。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却表现出剧烈的波动性。其波动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2014年的峰值为最高点,其值为2.267;两个波动低谷分别出现在2012年和2015年,其值分别为2.139和2.161;2016~2017年,极差值率没有发生变化,均为2.184,相对平稳。虽然从图5-7看不出两者走势有什么规律,但显而易见的是,整体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值率要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值率。
图5-7 珠三角9市人均收入极差值率
从变异系数来看,2011~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明显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要低。从趋势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走势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走势则呈现出先上升、经过一段小幅震荡后再下降的趋势。从图5-8可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之势。可以合理预见,只要保持现行走势,将来总会有那么一天两者将相交。
图5-8 珠三角9市人均收入变异系数
从表5-2、表5-3可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走势呈现出3个阶段:2011~2016年为上升期,变异系数从2011年的0.183上升到2016年的0.240,上升了0.057,增长了1.315倍;2016~2018年为下降期,变异系数从2016年的0.240下降到2018年的0.224;2018~2020年又进入上升期,变异系数从2018年的0.224上升到2020年的0.2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走势则呈现出如下两个阶段:2011~2014年为上升期,从2011年的0.234上升到2014年的0.278;2014~2020年为下降期,从2014年的0.278下降到2020年的0.254。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上升期和下降期,两者的走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可以合理预见,只要保持现有发展趋势不变,预计在2023年左右两者将会相交,也即意味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将会相等。
关于基尼系数,由图5-9可知,在很长时间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只有到了2019年以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才反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从两者的波动幅度来看,10年间一直在0.26~0.3区间波动,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这一时期的波动幅度较小,比较平稳。同时,我们还发现,相较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波动更加平稳。
图5-9 珠三角9市人均收入基尼系数
从表5-2、表5-3和图5-9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2011~2013年为缓慢下降期,从2011年的0.284下降到2013年的0.280;2013~2014为快速下降期,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下降了0.007;2014~2017年为小幅震荡期,基本在0.272左右小幅波动;2017~2018年又进入快速上升期,从0.273上升到0.275;2018~2020年为缓慢下降期,从2018年的0.275缓慢下降到2020年的0.272。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来看,其呈现出如下几个阶段:2011~2014为下降期,从2011年的0.276下降到2014年的0.270;2014~2015年为平稳期,均为0.270;2015~2017为小幅震荡期,基本在0.270左右小幅波动;2017~2020年为稳步上升期,从2017年的0.270稳步上升到2020年的0.273,每年增加0.001。
综上所述,在2011~2020年期间,无论是绝对差异指标还是相对差异指标,两者呈现出来的走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逐渐扩大之势。但是,从趋势的演变过程来看,两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绝对差异指标整体上都呈现出逐渐增大之势,并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相对差异指标整体走势出现不一致现象,表现为极差值率和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而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