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则构成了产业转移的主体单位。从分工的视角,产业转移是在生产要素供求以及市场中的产品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之际,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实现区域转移的一次生产经营活动,其目的是完成地区的产业进步。产业转移在空间结构上的移动,最终目的是完成生产要素资源的大量优化分工,从而完善并优化分工结构。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产业承接区域、具体产业项目、行业中的知名企业、转移产品要素、转移技术标准等,在既具备空间维度的同时,又具备时序维度。产业迁移也是构成区域间产业分工的主要原因,综合了各国和区域之间的资本和技术交易活动,可以很好地说明了产业构成要素在各国和区域之间的移动,也表明了产业分工的逐步加强,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产业转移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国际贸易与技术转移。这也导致制造业转移往往随着全球或地区资本与交易活跃而形成。只有在资本与交易等活动在产生了一定累积规模以后,产业转移的进行才成为可能。而从企业视角出发,由于产业转移主要是微观层次的战略活动,因此往往伴随着集团的外部扩展;资本和科技转化是产业在世界各国和区域之间转化的主要载体,这里的直接投入行为除了间接投入外,都可以被看作是直接投资,即对企业经营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产业转换的实质是指各种资源,特别是经营和科技资源依趋势从低边际生产力地区向高边际生产力地区转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溢出”。而这种转化过程往往会导致产业转出国与承接国之间直接建立较为固定的产业分工结构,进而促进了相关地区的产业升级。
1.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产业转移
随着区域分工的进一步推进,生产价值链环节的可分性逐渐加大,产品转化、整合、提升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产业价值链分工趋势加强的形势下,企业按照地区内各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优势选择了各个地方的产品生产价值链活动,并随着优势变化而做出了动态调整。地区分工中产品生产活动在某些地方的整合使企业承接制造业转移任务变得可能,从而为企业发展成产业集群创造了契机。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聚集过程往往伴有较大幅度的产业迁移,而已经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地方也往往存在着更大的吸引力以吸纳更多的新企业进入,这也导致了产业迁移和聚集过程相互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当产业聚集过程达到了特定程度时,所伴随的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也将进一步加大。以产业聚集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需要从产业区位、聚集与扩展的角度入手,对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所相伴而来的产业迁移现象展开深入研究。Fujita等人使用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企业经营活动的聚集行为往往和规模经济效益联系紧密,从而可以导致企业规模利润的扩大。而同样,随规模收益递增的成本与要素流动相互之间也会形成互动和控制,使得两个最初处在相同状态下的地区逐渐发展为“中心-外围”产业集聚模式[19]。Klmienko的研究认为,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会随着聚集区域非贸易商品价值提高、土地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等影响而増强,进而导致部分产业从集散地脱离迁移至其他地方[20]。Hwang以韩国电子产业对欧投资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本国龙头企业为主的集群式投资是取得成功的关键[21]。由于中国目前的工业聚集区域大多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Amiti等把贴近国际市场并获取大量中间投入看作外商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原因,非沿海交通设施的相对薄弱以及较大的隐性交易成本,成为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要障碍[22]。
2.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转移
克鲁格曼最早开始对价值链与产业空间布局关系进行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空间转移问题成为当今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当代的全球分工理论也是世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基础,它主张以价值链作为世界分工的边界,探讨产品内部的分工。在以世界价值链为基准的全球分工中,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间转换产业,建立世界分工与制造网络。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把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迁移至具备相对资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强化品牌管理和战略隔离等不同手段,以增加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的进入壁垒,这也将阻碍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功能提升。而作为一个新型的全球产业迁移方法,低价值链环节的迁移已经突破了以往产业间整体迁移的弊端,将在现实中产业之间、产业内、产业内分工共存的综合格局下,产生低价值链循环迁移、产业间梯度迁移等多种转移模式的创新。
在全球价值链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与发达国家遍布全球的产业集群不同,发展中国家大多以本地产业集群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斯特金(Sturgeon)认为,按照对区域要素投资比重的不同对特定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是全球工业大转移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特点。而对于具备禀赋型资源优势的区域,则能够充分发掘利用本地丰富的优势资源,利用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23]。Amiti等人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与扩张带动了地区价值链特别是供应链体系的成长,提升了地区中小企业的制造成本以及地区企业群体在世界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东亚作为通过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而带动产业升级的成功代表,在电子和纺织等产业中,其国际生产网络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转移格局立足于产品内部的分工,以现有产品产业分工理论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这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所包含的竞争模式和治理机制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对象,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升级效应。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原本就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制造企业,需要在外迁和内移中进行艰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产业集群升级的全球化环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马训、程俊杰(2022)认为,引领现代产业集群攀升至世界价值链高端环节是构建现代制造业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运用全球价值链、国内外价值链、区域价值链等相关理论,结合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内部实际,设计多元化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大型跨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实现全球价值链对接中走在前列。除此之外,在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产业链的转移和重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等领域也需加以关注[2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资金、科技等资源要素在世界范畴内加快流转,世界各地经济社会日益融合,产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价值链在全球各地扩散。充分发挥工业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推动功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区域间的有序迁移与科学承接,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中的国际竞争优势,有效形成中国产业的世界价值链环节,对推动我国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变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近年来,世界经济迎来产业转移的又一浪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产业向内地迁移的趋势。各地政府对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高度重视,纷纷建立了产业转化园区和产业转化示范园,这些工业园和示范区成为构建国内产业价值链的重要载体,对于区域产业协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并未起到产业升级转型的作用。王小腾等(2020)基于201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式,评价示范区发展对地方工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承接效应导致工业发展产生“低端结构锁定”,因此,示范区的建设并没有如预想一般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提升。但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激发效果则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发达地区的激活效应显著大于落后地区,示范区比在已发展区域中更能提升产业聚集度和推动先进制造业提升[25]。目前,对于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关研究仍然较少,并且集中在示范区地位、政府政策支持、招商引资方式等实践探索方面,对于示范区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检验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3.产业梯度转移与虹吸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对产品设计生命周期展开研究时,将其分成了3个阶段:最初阶段、完善阶段和规范阶段。在最初阶段,产品设计创新充满活力,新产品开发也层出不穷;随着工艺技术的逐步完善,逐渐走向了成熟期阶段,原产品已经基本定型,产品创新活力逐渐减弱,原产品的科技垄断优势也逐步消失了;到了规范化阶段,产品开始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落后地区转移,这些地区凭借技术模仿取得生产优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克鲁默和海特等人在赫希曼和威廉姆斯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弗农等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造了区域发展的梯度转换理论。该学说指出,区域内的产业在生命周期中处在哪个阶段对地方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区域经济部门对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主导产业属于科技创新型产业时,区域经济发展就处于高梯度状态,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在高梯度区域,科研创业活动非常活跃,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层次也进一步提升。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以及产业制造技术的完善,行业开始从中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化。
李鹤虎等(2010)以梯度转移理论为根据,借用物理学中的虹吸现象,建立了经济学上的虹吸概念[26]。虹吸理论依据物理中的连接器原理,把处在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地区看作高梯度地带,把处在生命周期标准化阶段的区域视为低梯度地带。因为在高梯度区域内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势能,因此产业具有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迁移的内在动能,而产业迁移的实际落地还需要当地政府在各个区域间的牵线搭桥,发挥连接器的作用。虹吸理论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不同地区划分为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认为区域间的梯度差是导致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