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1.产业协同

1971年,哈肯教授以及他的学生格若汉姆共同提出了协同学的基本思想,发表在其合著《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中。1977年,伴随着哈肯的专著《协同学》的发表,“协同学”(Synergetics)一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1983年,哈肯的另一专著《高等协同学》发表,在这部著作中“Synergetics”一词被正式解释为“共同工作”之意。根据这一解释,协同学可以定义为“协同合作之学”,该学说特别强调其研究的是“集体行为”,是“人们的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彼此约定的行动”,集体行为形成一种自发的隐形约束,个体只能任其摆布。“形成决定的不是出于某些人的好意或恶意,而是集体形成的约束条件使然”。[1]协同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远离平衡态下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环境下所形成的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协同行为的研究。

协同理论吸收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精华,它以现代控制科学为基础,对协同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进行了整合创新,结合传统信息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思想方法建立起来。协同学在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时,把社会看作由许多不相干但又有机联系的因素所组成,而每一个这种因素在其自身以外也包含着若干它们之间关于共性——结构特征或功能特点方面的差异。例如人口和经济活动两大类型对各自环境具有较为明确的需求与适应;工业部门中那些技术比较先进、产量比较高的劳动密集部门就必然形成更高级的企业等。社会学家认为,这种科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从微观角度理解社会现象与整体运动。

协同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该学说指出,在任何一个体系内的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决定着该系统的总体行为,并由此产生了协同效应。即子系统间采用了某种方法的内部结构合并,从而实现了因这些子系统的内部结构融合而无法实现的功能。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在经济、技术、政策、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行业以及产品群彼此之间协调发展联合,成为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过程。许多行业以及相应的子行业,在发展中配合、互相协调,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2.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各产业间通过分工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获得更大发展效益的经济行为。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不同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彼此间的流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最终产生整体大于个体相加的协同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产业协同发展是一种联合式发展,通过联合实现超越个体的更大发展。

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张明之(2017)对区域产业协同的定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通过联合协调和制订地区经济共同体行业发展计划,以带动行业横向迁移和纵向转化,实现以新技术发展拉动行业转型、以价值链整合产业布局、以整合效能规范行业秩序活动的有序格局。地区产业合作实质上是各行政区间的产业组织之间在经济结构、产业链布局、产业政策和市场规范等方面所进行的同质对接与共融。地区内各行政部门之间,可通过合理地建立并高效地进行地区产业合作、获得可持续的共同利益策略,来建立国际市场竞争优势[2]。由上述定义可知,地方产业协调规划突出政府部门在地方产业协调发展中的协调与指导作用,地方产业的协调发展要求政府部门针对地方实际状况提出合理的产业协调发展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各行政区域产业进行分工合作,以此实现区域内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4.协调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区别

协调发展与协同发展都有个体之间分工配合以实现有序发展的意思,但是在发展思路和路径上存在一定差别。协调发展强调经济体系内的多元有序发展,是指整体性、综合性与内在性的和谐统一,突出用全局性的视角来处理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和谐统一的运行方式,实现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不允许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发展受限,追求的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强调二种或许多不同个体,利用彼此间的合作达成某一发展目标,从而取得协同发展的双赢效应。协同发展突出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某一系统中的全部个体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部分个体之间的合作,不像协调发展那样追求全局性和整体性。相比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对宽松,受到的约束较少。

5.发展协同化

所谓发展协同化,是指城市群内以中心城市为内核,进行经济发展辐射和经济发展引导,促进周边都市与乡村联合发展,并建立统一的社会经济产品生产与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内部的城市和成员城市之间由于世界市场经济正在步入一种新型的城市群体竞争时期,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变为具有竞争性的与企业内部之间的竞争。城市群既是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群体竞争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重塑地区市际分工和合作关系的主要手段。城市群内城市的联合建设,将可以提高其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竞争力,是指一座都市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通过和全球任何大都市相比所具备的为企业带来巨额财富并带动区域、国家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和潜在的经济实力。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都市是产业的重要载体,现代产业一般都是依托城市化而发展的,产业链是都市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克服城市化扩大、人口扩张、就业难等问题,都离不开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形成。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建设中我们发现,正确的行业定义和价值链形成,以及根据市场规律特点,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配置和形成高效价值链是其形成的条件。培养城市核心的综合竞争力,发展扩散功能是城市群形成的充分条件。

城市群所强调的“竞争与合作,以合作为主”的发展理念,已变成重塑新兴地区人际关系和城乡建设关系的重要条件。实行城市群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群城市经济联合发展,将会使城市群区域内的大中城市从以往的“个体竞争”转化为“集群竞争”。通过加强各个大中城市间的协作,使地区内空间整体和谐健康发展,达到大中城市经济联合发展。高速公路、桥梁、下水道、城市供水系统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构成了大中城市和地区间的生命线,强大的基础设施力量和条件将是城市群区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国外城市群区域主要通过经济管理上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多样性均衡化开发为基础,通过建立新城镇、健全地区基础设施,以实现人、产业、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郊区化的目的,完成对核心城市群区域的有序拓展,从而带动并促进地区整体有序发展。这个城市群内的大中城市也通过相互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城市整体参与全球、国内的经济竞争,进而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