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合作现状

(二)珠三角产业合作现状

1.优势产业各具特色

珠三角城市群在推进产业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重视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与优势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争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区域专业化产业生态体系。广州国际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是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定位的核心增长点,也是建设国家金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引领阵地之一。如广州以金融、贸易、信息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电子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深圳的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产值均在2000亿元以上,成为新经济领域的重要增长点;中山的纺织业、小家电、建材等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珠海的家电制造、旅游、会展、教育等优势明显。从珠三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来看,大致呈东西向发展轴线格局,该轴线主要沿粤港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和珠江口岸至番禺。以上各条通道经过的城市有:肇庆市区及周边地区;佛山市区及周边地区;东莞市及大岭山一带;惠州市及博罗县部分村镇等。由于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因此该产业集聚带形成的时间比较长,对推动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广东省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出规模在全国均排名前列。据统计,2020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工业总值约3.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5%,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之一。同时,以智能装备等五大支柱行业作为龙头领跑的信息化建设也正逐步走向深入。相比其他城市,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市场经济的先驱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自发成长型”的产业集群。所谓“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是指在市场环境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它主要由3种方式构成:一是企业内生扩张导致;二是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链上某些关键部件或整条价值链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渐成为新兴优势行业;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带来跨国经营方式的创造性变革所致。与深圳相比,落后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为:一是企业规模小且多数处于分散状态;二是区位因素对其发展影响较大;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所占比重较低;四是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中服务业占比偏小。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珠三角需要更好地进行产业的分工合作来提高并维持自身优势地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形成“沿江—沿海产业带”

珠三角各城市依照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自然联系,围绕珠江和近海地区形成了“沿江—沿海产业带”。一是由广州、佛山、东莞、肇庆和江门所构成的沿江产业带,注重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旅游、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产业;二是由深圳、中山、惠州和珠海等城市所构成的沿海产业带,该产业带微电子、通信、汽车、钢铁等产业优势明显。

3.初步形成圈层状区域产业空间格局

当前,珠三角各城市按照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外围城市为腹地的圈层状区域产业空间格局。围绕广州、深圳这两个区域经济核心,珠三角经济空间布局分为两个圈层:第一圈层是紧邻广州、深圳的各城市,比如珠海、佛山、东莞和惠州等。这一圈层因为紧邻中心,受广州和深圳的经济溢出效应影响较大,当地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与广州和深圳高度融合,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除了发达的制造业,由于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较为直接,其服务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对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强大支撑;第二圈层是除了第一圈层的其他城市,如江门、肇庆和中山等,这一圈层作为核心圈层的战略纵深,除了接受来自核心区域的产业转移之外,其产业的高端化和转型升级也需要来自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服务业的有力扶持。总之,珠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联系和分工协作日益精细,以“同圈”为主体共进退。

4.产业的差异化和层级化日益明显

珠三角各城市依据自身定位,加强分工协作,初步形成了中心到腹地再到外围的差异化、层级化的发展格局。珠三角各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主动融入珠三角核心经济圈,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团结协作、“双赢”发展的良好局面。珠三角地区各城市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高端服务业与先行科技创新协同融合之路,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