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要素

(四)影响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要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引起劳动手段、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生产要素产生质的改变,进而引起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进步之所以会对产业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一是因为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不同步造成的。技术进步的差异导致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发展速度快的行业一般投资利润率也较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来,最终对区域产业协同产生影响。二是因为技术进步会导致产业的技术变迁。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或变革,可能直接导致旧的行业被淘汰、新的行业兴起,行业的兴衰更迭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生产技术已经成为产业之间联系的主要基础,其发展变动不但将直接影响产业之间商品与劳动力的供需比例关系,同时还会使某一产业在生产过中,与其进行商品和劳动力关联的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又或者通过依存度变化和技术变化加强这种联系,直接影响产业的协同发展。而且,因为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地区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影响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虽然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知识等要素已经能够进行更远距离的传递,但信息技术的载体——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等要素的流动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障碍。现有研究表明,城市等级的高低与高层次人才拥有量成正比。一个高等级城市通常汇集了该地区最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优于级别较低的城市;此外,由于城市间人才势差效应的存在(郑文力,2005)[39],导致人才流动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高科技人才大量涌向高等级城市,人才出现富余,而低等级城市则陷入“无人可用”的人才荒。对于高等级城市来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劳动力需求也随之扩大,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自由转移提供了有效空间。海量的就业机会、低廉的劳动力搜寻成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娱乐活动等都造成高等级城市对人才不可比拟的吸引力。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背景下,高技术人才将源源不断向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所以,科技进步及其相关人才的流动是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3-5 2020年珠三角各城市技术要素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各地市统计年鉴。

如表3-5所示,2020年,珠三角地区共受理专利申请311560件,其中发明专利13025件,专利授权量1872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428件)。在珠三角9市中,广州和深圳202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145376件,其中发明专利8501件,占整个珠三角比重为77.6%。从专利受理量和授权量来看,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优势相当明显,专利受理量分别是肇庆的近4.43倍和7.77倍,专利授权量分别是肇庆的5.14倍和9.84倍,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从上述数据可知,对珠三角地区来讲,广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他低等级城市则适合发展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有关科学技术的财政预算中,广州和深圳的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134.3亿元和255.5亿元,占各自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55%和5.9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门市,其2020年的科学技术支出只有22.3亿元,占其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仅为1.93%。在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广州和深圳优势同样明显,无论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还是图书馆藏书量,广州和深圳都占据绝对优势,其规模基本保持在其他城市的1倍以上。

综上所述,对于珠三角相对落后城市来说,其科学技术支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占比,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城市,广州和深圳技术要素供给十分充足,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一方面说明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说明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发达城市更加强调技术和知识在产业协同中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