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投资需求因素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投资是各项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投资需求决定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比如,如果各地政府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那么房地产行业就会在各个城市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中房地产行业所占比重就会上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资本推动,使得各个政府都对投资情有独钟,我国不同区域间的重复建设现象与此息息相关。重复建设的结果是区域间的产业同构现象突出,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划分为“市场型”和“行政型”两种,前者是市场运行机制自发产生的结果,后者是政府行政干预造成的结果。一般认为,“市场型”重复建设不可避免,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客观规律。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后者,也即“行政型”重复建设,人为的行政干预破坏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造成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就中国的重复建设状况而言,从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时代中期,我国主要经历了3个重复建设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1978~1984年,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国家一直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策略,严重影响了轻工业的正常发展,造成基本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在此背景下,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各地纷纷上马诸如生产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的轻工业项目。但由于缺乏规划,各地政府的投资显得比较盲目,没有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和产业集群;第二阶段出现于1985~1994年,这一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的需求日益高涨,各地政府不顾自身条件,纷纷投资白色家电产业,各地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第三阶段开始于1995年,随着汽车、电气、机械设备和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兴起,各地政府又纷纷上马相关产业,并且将其列为各地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就珠三角各城市投资规模和方向而言,如表3-2所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非常不均衡,广州和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总和达到14590.74亿元,占整个珠三角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3.46%。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房地产投资规模占据主要地位,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比重比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还要高,达到了43.57%。另一投资比重较高的领域是工业厂房,这表明工业生产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且流入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就投资方向而言,珠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化学制品业、医药业、化学纤维业、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领域的高度趋同造成珠三角各城市间产业同构现象。
表3-2 珠三角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20年) 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各地市统计年鉴。
珠三角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吸引外部投资自然成为其投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世界产业链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纷纷将其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不同的产业,对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客观上改善了区域内的产业同构问题。在这波产业转移浪潮中,珠三角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投资。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为了吸引外商到其区域内投资,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让利巨大,导致外商投资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一城市,而是分散于珠三角内部各城市。投资的分散客观上加剧了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现象,与整体结构的改善形成鲜明对比,产业协同面临更为复杂的内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