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与模式
区域的经济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地域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提高;二是指地域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按照行业在区域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与功能不同,人们通常把行业分成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地位与功能会进行主动调整,从形式来说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机构也呈现出不同状态。所以说,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只是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主要的体现为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率先提到了地区经济的国际合作问题,之后很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增长极理论与非均衡模式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撰写了一篇叫作《增长极概念的解释》的学术论文,这篇学术论文对后来的法国经济学家们产生了影响,也拓宽了大家对增长极学说的了解。他在文章中指出,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分散式的非均衡状态,不可能一致的、均匀的出现在所有经济体。在某个区域内,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出现一个所谓的“内核”,“内核”不断吸引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其周围集聚。资源的集聚促使该“内核”优势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吸引更多资源的集聚,产生虹吸效应。“内核”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溢出效应,生产、资本、科技等优势资源开始向周围延伸,进而促进周围地区的开发,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这种由虹吸效应到溢出效应、由点到面的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容。
2.梯度转移理论与线性推进模式
在增长极理论框架下,区域经济由点到面的发展路径是非线性的,表现为区域内部各经济体间自发的、无序的双向复杂运动,溢出效应的扩散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梯度转移理论虽然也强调由核心点到全面发展的发展路径,但这种路径是线性的,其发展方向是清晰可辨的,相比增长极理论,其对增长的解释相对简单明了。在梯度理论框架下,先发地区发展起来后,其与后发地区产业间形成梯度差,先发地区的产业开始向后发地区扩散转移,后发地区发展起来后又开始向更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一条轮廓清晰的产业转移路径。产业的这种层次分明的梯度转移模式称为线性推进模式,与“点轴”发展模式有点类似。
3.圈层结构理论与网络结构模式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提出圈层结构理论[14]。杜能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发现: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实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生产活动和要素流动由城市中心位置不断向外围区域扩散,城市发展呈现出核心到外围的有规律的圈层推进状态。圈层结构的演进方式类似于网络结构的扩散模式,通常以某一产业网络结构的形态呈现出来。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不同的是,圈层结构理论以分布式扩散为特征,多个区域同时推进,呈扇形扩散,是一种更均衡的全面式发展模式。非均衡增长模式和线性推进模式以重点发展核心区域为特征,在一定时期会拉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一般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与此不同,网络结构发展模式一般需要政府有意规划引导,发挥政府的行政调节力量,比较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且各经济主体间的发展差距不大的情况。
4.大推进理论与平衡发展模式
大推进理论是由奥地利学派杰出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作为经济平衡增长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落后地区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投资不足所致。欠发达国家或落后地区经济要想真正发达起来,政府就应该集中有限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落后地区实施重大投资开发,以促进落后地区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进而实现落后地区和先发地区的均衡增长。大推进理论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来改变落后地区的经济现状,激发发展活力,避免单纯由市场调节所造成的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情况。平衡发展模式为解决不发达国家或落后地区被边缘化,实现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在该种模式下,落后地区可以有效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带动先发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产业投资,实现不同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