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机制,是指复杂体系中在内生要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规律、机制、控制等内容的统称。对于协同发展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机制的概念及内外在条件等方面进行,还应该从协同发展系统的运作过程出发。协同机制运用在行业发展中,是指企业间的联合生产、分工协作和共谋双赢,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度的加快,世界之间贸易阻碍也日益减少,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区域内不同成员国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互补性经济圈正在逐渐形成,这就要求世界各个角落的企业都需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综上所述,产业协同体制应该是包含动力机制、耦合机制、自组织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组合架构与模式组成的综合体系。其中,动力机制包括市场与政府两个因素,协调产业发展各种矛盾和冲突所形成的能量是推助技术变革或者引进新技术的最有利条件,而这一点往往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外部环境恶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动力机制
随着与外部物资和能源的不断交流,“小涨落”大量积累,系统达到新状态时就会产生一个非线性开放的反馈机制——自我调节机制。这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同时具有“触发器”的功能,这就完成了对原有混乱无序的社会失衡秩序状况的修复与重构,使得原先偏离平衡态、不稳定甚至是紊乱的系统进入新的稳定状态。故体系中存在的涨落,可被视为由系统要素间协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促使产生系统有序结构的动力。这种动力通过系统与外界能量的交互作用实现,并且随着涨落次数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大而加强。因此可以说,当一个偏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出现小范围内部或者局部“触发器”时,系统将会朝着正反馈稳定结构转变;如果系统进行自组织演化,那么其整体上是处于有序状态。
区域产业体系是一个综合开放系统,由于国内外经济变动、气候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政治波动等外部环境变化将对其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区域产业关系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与资源的优化、协同利用和竞争、产业整合、协同合作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偏离了均衡态势,产业体系中众多企业的相互协同行为将会诱发大量的“小涨落”,最终形成区域产业系统竞争力的“大涨落”。
区域产业系统也会受到内部各种子系统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气候和生物等,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作用;技术进步水平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及经济增长潜力大小;科学研究开发能促使各种子因素有效结合,并提高它们的功能效益;最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资源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这些复杂多样、互相交织的内部因素作用于整个区域产业体系,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区域产业系统中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企业间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间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是实现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从理论上讲,在相同时期内进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使各自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企业间竞争力的“涨落”将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吸引区域外部企业也参与进来,区域产业系统中产生更多的“小涨落”,最终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协同系统的“巨涨落”。“巨涨落”的出现意味着区域产业协同系统进入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支撑体系等出现根本性进化,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变动产生的系统“涨落”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始动力”。
2.耦合机制
耦合机制,一种能量从单一形式转移到另一物理场的过程。耦合有正耦合和负耦合两类,通常所说的耦合是指前者。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状态或运动方式之间经过各种作用而互相制约以至结合一起的现象,是在各子体系之间的良性作用下,互相依靠、互相协同、互补的动态联系过程[28]。所以,功能耦合源于系统内的子系统间产生的相互交互、依赖、配合、促进的动态联系,而这些联系会作用于各个子系统实现能力的共增。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区域内企业在实力增强进程中耦合相互促进。从其内在条件的层面考虑,一方面涉及区域内企业之间协调和竞争发展的耦合,一方面涉及区域内产业能力的耦合。
(1)竞争耦合机制
区域产业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区域产业之间通过资源要素优势互补,耦合形成整体,从而实现产品竞争力“1+l>2”的协同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类。基本要素包含如资源要素、地理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高等要素包括高科技人力资源、领先技术、管理、现代技术设备等,而这些要素实际上是增强地区产品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区域产业系统中存在的基本要素与高等要素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时,企业就很容易运用比较优势实现互补,在市场运作下进行与地区产品竞争力的耦合互动,进而在整个区域产业体系中释放更强的产品实力“加速器”。
(2)竞合耦合机制
在激烈形势下,公司之间往往产生更强烈的市场竞争,而过度竞争会导致公司陷入资源匮乏的局面,进而在下一次竞争与发展中陷入劣势。麦肯锡公司咨询顾问布利克和厄恩斯特的看法是:“引导企业和该领域其他企业公平竞争,促使企业内部、经销商间在经营各方面持续公平竞争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够继续保证东家在这种达尔文式的游戏中获得最小化生产成本、最好商品或技术,还有最大收益。”[29]这就意味着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传统的竞争方式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以竞争为导向的合作、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的“竞合一体”格局正在形成。但是这种竞争与合作的耦合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从协同的角度来看,这些条件包括:①创新的潜力。各方在竞争和协作的流程中可以产生出它们无法提供的经济价值,因此各方的耦合交互更具备创新潜质。②理念上的共识。双方在重大发展问题,如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存有着一致的意见和符合相容性的观念与价值观。③适宜的环境。存有着支撑、催化各方企业开展竞争和协作的适当的发展环境,从公司本身来说包括战略规划、公司文化、人员架构等,而从外界条件来说则包括了国内市场环境、地方政府保障、法制保障等。④目标的谋合。双方对公平竞争和协同发展有着共同向往的目标。
就整个地区产业体系而言,“竞合一体”所组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微观公司。所以,区域产业“竞合体”实现的关键在于怎样促进企业竞合体的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要求下,区域中的各方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竞合协同体”,从而构成区域企业竞合体,并在国际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协作中增强国际竞争,以实现地区“竞合”总体水平的提高。
3.外部环境控制机制
在协同学的观点中,开放型体系的经济结构能否平衡、有序和健康将成为它如何向更完善状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条件。只有在外界条件超过临界状态时,整个产业体系才会发生变动并逐渐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外界条件每超过一个统计变量,地区产业协调演进的过程就会随之产生变化。就外界条件调控机理本身而言,主要表现为外界条件对地区产业过程的积极、消极及正负交杂的综合影响。这种综合影响的正面效应表明环境变迁对地区经济协同形成的促进效果;反之,则形成抑制效应;但当正负面效应交杂后,其影响方向决定于二者的综合效果。
4.自组织运行机制
自组织性作为协同学研究系统的最基本特性,表现为当外部控制参量超过阈值时,协同系统内部会自发将资源要素重新组织构成一个更为有序的结构。同样,区域产业协同系统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当外部环境超过一定的控制程度时,区域内部的产业会在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重新组织成为更有效的结构以益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这种变化的出现就是区域产业系统具备组织运行的自我开放和自我调控能力。
(1)自我开放
区域产业想要提升产业机制,通过自组织运行机制形成更为有效的结构,就要求区域产业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具备开放性,整个区域产业体系就可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与企业协同成长发展所必需的资本、科技、人力等资源要素,从而实现更有序的相互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整个产业实力。其自主开放性主要着眼于整个区域产业体系自身发展,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巨大压力下,通过主动拓展与外部交往途径、主动开放系统,打破了单纯的具体要素的开放,进行了资源与要素的全面开放,进而建立了要素组合较为完整的体系架构。
企业既作为构成产业的微观主体,同时又构成产业内部协调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市场上获得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各种资源要素,以及市场需求、科技进展、政府调控措施等各种信息,而对应产业在产品生产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都和外部环境分不开。而企业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关键的前提,便是政府部门对待企业开放环境的良好态度。而政府部门的自我开放也要求其能够相应地为企业对外开放提供必要的宏观政策帮助与指导,从而形成区域产业内部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自主开放,为产业与企业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建立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机制,积极利用贸易、招商、展览等方法与外界广泛地交换信息,为各类公司特别是高新科技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必需的国外人力资源、海外市场信息服务等。
(2)自我调控
在发展过程中,系统通过汲取企业内在信息,对内部局域关系进行调节,以及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内诸因素经过自身调节产生更有序的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这两类状况均是自主调节,形成了自组织机制的基础。区域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内部如何实现包含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自主调整,是产业协调发展中自组织制度形成的关键。
自我控制按照调控进行的时机来看,大致可分成前馈、同期和反馈控制3类。其中,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是指基于既定情景下的观测、对已有规则的把握,以及对所获信息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的机遇做出正确估计,并适当地加以防范或争取;同期控制即实时控制,指对事前尚未做出正确预测的、必须立即处理的偏差要进行及时监控;反馈控制即事后控制,指从已经发现的社会组织活动反馈信号中找到偏差并加以分析,从而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偏差。
按照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也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等做出有效调控,创设良好的产业协同氛围。要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把政府部门角色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把控政府职责范围,完成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