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因
1.分工扩大化
分工扩大化是城市群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微观载体的主要原因,即由原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转变为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由于都市经济的发展,既有的分工结构早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扩大化的以地域为基础的分工结构则解决了以都市为基础的分工结构所无法解决的“小而全”问题,从而产生了规模经济作用。
从大都市本身发展角度看,由于单中心都市的过分扩张,已造成了城中心区轨道交通等都市设施的超负荷运转。商业购物人流拥挤、工厂区和居民区的交叉混乱、生活环境日益恶劣等弊病。为推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从单中心城镇区域经济模式向多中心都市圈域经济模式的过渡已经迫在眉睫。城市规模越大,发展能力就愈强,经济社会发展外向性也愈高,就愈有必要性形成多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以进一步拓展大城市的经济腹地范围,这也是大城市能量聚集的必然结果。
城市群是大城市聚集效应的表现。首先,大都市本身在总体上要比中小城市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都市规模愈大,各类社会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也就愈大,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规模经营和社会化分配与合作,促进了人才流动、信息传播和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的扩散,从而以更经济的形式为现代社会化的经济生产方式提供必不可少的商品交易、金融服务,以及其他相关公共服务。其次,中心城市的经济发达能够增加其对周边中小城市的经济效益。在人口集中程度较低的中小城市依托大城市发展时,也可以成为中心城市的管理职能辐射扩散的中转区、接收点,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群进行更深入的大规模经营管理与社会化分工,并取得较高的整体效益。根据“增长极限理论”的观点,都市是同周边自然环境结合的一个促进型单位,由于“乘数效应”或“极化效应”,将推动整个城市群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城市群区域则是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更高层次形式。城市群的建立能够使圈内的公共资源被各城市之间所共用,减少了重复投入;原本限制在一个城市内的公共资源和要素能够在城市群内自主流转,从而可以达到对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和利用效益的提高;在城市群中各都市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地区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从而提高了地区的总体实力。城市群是目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建设需要一个“多赢”的合作关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增长的形态已由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单体内循环演变到在几个大国、一些区域集群间的相互循环增长。在更大的区域空间中发挥各种竞争优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是企业从散乱的、小规模的产品形式向产业集中、大市场演变的过程,是国民经济增长进入高一阶段的体现。
2.空间圈层化
空间圈层化是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微观载体的又一大原因。城市群的构建要同样重视中心与周围城市之间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自上而下”的推动与放射效应,充分调动周围大中城市的积极效应,生成“自下而上”的呼应与能动效应,进而使城市群内各大中城市相互之间广泛构建起紧密的分配与协作体系,实现圈层结构,协调发展。中国目前由于城乡建设区域上的划分,诸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特大城市“摊大饼”的现状比比皆是,怎样转移中心的主要功用,促进周围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需要思考的一项重大问题。
扩大化的专业分工孕育了城市群,然而,扩大化的专业分工是否会增加交易成本,抵消城市群经济带来的规模效应呢?事实上,依靠建设在城市群内完善的设施之间的密集的经济联系,完成了由“大饼经济”到“圈域经济”的跨越。必须指出的是,和以往的“大饼式”的行政区经济相比,城市群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其理由在于城市群发展强调核心城市主导,但由于核心城市能力有限,所以城市群发展需要有更具体的区域划分。
城市群经济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构成。而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也相应地构成了整个市场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必须推动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扩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要从狭隘的地区性市场逐步扩大到规模很大的圈域市场,进而向国内市场、再进而向全世界市场扩大与拓展。圈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壮大,为合理地实现合理产业结构与大企业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心城市具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经济实力、科技基础和生产加工水平,不但以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等资源优势使自身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对城市圈域内的整个国民经济也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同时还逐步把低成本、高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向外分流,以此给都市金融服务、贸易、信息技术服务等三大领域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中心城市一方面具有相当的工业经济基础、科技条件和生产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向周围城镇转化科技、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按自己的特色和能力发展富有区域特点的工业,以及一些中心城市不能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乡镇社区有自身资源、物产和劳务方面的独特资源优势,结合城市内先进科技的转移,能够建立起较高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集团。
同时,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群的中小企业集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优势,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支柱,以名优产品为龙头,构建研发、制造、运营“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中小企业在城市群内功能上的优势互补。这可促进中小企业由粗放、零散经营方式向集约、集团化发展,由个体、单一、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转为整体综合性、集成、实际的资源优势,进而获取合理企业规模的规模报酬,以及具备优势互补特点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长期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