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项目实施阶段

2.1.4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自融资关闭起到特许经营期结束,跨度通常超过10年,其间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此阶段,风险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实施绩效和应对变化四个主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四大主题可细分为许多子主题,主题的多样性体现了顺利实施PPP项目并非易事。

与其他阶段的风险研究侧重于风险评估和分担不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管理特定类型的风险或特定地区的风险。换句话说,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人们更加重视风险的应对策略。Wang等通过国际问卷调研总结出应对不同类型基础设施面临的不同政治风险的有效措施[46];Boeing Singh和Kalidindi提出了基于年金的PPP模式,以降低印度道路项目中存在的交通收益风险[47];Loosemore和Zhang强调系统思维是解决风险问题的关键[48]。文献表明,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和中国)对PPP项目风险应对关注较多,这也提醒在发展中地区参与PPP项目的政府和国际投资者要加强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

利益相关者可以定义为参与PPP项目的任何具有合法权益的个人或组织。多数研究都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对于PPP项目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49]。研究人员观察到当前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誉度差距和不合理的责任分配等,同时也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例如,El-Gohary等为了促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出了包含多学科知识的PPP语义模型和分类法[50]。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某一特定的利益相关者。例如Wu等强调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角色应该更明确,否则很难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真正合作[51]

要通过PPP模式实现物有所值,政府必须对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监督。Raisbeck等认为,在澳大利亚,PPP项目比按传统交付方式开发的项目有更好的实施绩效[52]。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某些PPP项目在实施阶段的绩效水平较低,这表明PPP项目的实施绩效存在多样性以及可以优化提高的空间[53]。例如,研究人员对PPP项目超支进行了调查,发现PPP模式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同时节省时间和成本[54]。Raisbeck和Tang认为PPP模式也不会自动带动技术的创新[52]。PPP项目运行周期长,如何应对变化是其不可避免的问题。有些变化会对项目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尽量避免。比如,如果某一变化是特许经营协议明确不允许的,那么它的出现就会导致再谈判,而再谈判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破坏性较大,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局面。但有时再谈判也是难以避免的。为了减少再谈判发生时的负面影响,一些研究人员设计了再谈判决策模型(如博弈模型)[55],还有研究人员识别出导致再谈判的关键决定因素,并试图解释为什么再谈判在某些领域更容易发生[56]。研究人员也探讨了项目实施阶段可能发生的积极的变化,例如,分析了项目成功实施带来超额收益的情形,并提出了超额收益共享策略[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