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GTPM概述
6.2.1.1 GTPM建模背景
RO1(建立GTPM)是针对适应性问题而设定的。对于PPP项目合同设计者来说,要准确预测在漫长的PPP项目生命周期结束后项目和环境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了适应性问题的必然性。因此,既然PPP项目合同很难为项目移交提供明确的指导,那么管理者则应及时考虑这一问题。管理者应及时思考:现行的管理制度是否对PPP项目移交过程有明确规定或指导?这些规定或指导是否存在不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本节希望通过开发能分层描述项目移交阶段的GTPM来解决以上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已转化为研究问题RQ1、RQ2、RQ3和RQ4。
多种研究技术被用于构建GTPM,本节选取水务行业中的案例。首先采用文献回顾法,对当前我国PPP项目移交过程的安排进行总结。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水务PPP项目(该项目也是目前中国最早完成移交的水务PPP项目),以找出目前移交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以及识别出弥补这些不足的可能方案。整个模型的开发和呈现依赖建模语言IDEF0。最后以PPP项目专家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以分析和验证模型。
6.2.1.2 GTPM建模过程
使用IDEF0对复杂过程或系统建模的典型方法包括三个步骤:①设计As-is模型;②分析现状和不足;③设计To-be模型。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IDEF0、案例分析法三种方法。
作为建模的基础,首先对PPP项目移交管理体系在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其用As-is模型进行模拟。为了尽可能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移交现状,笔者收集了多种来源的数据。As-is模型最基本的要素参考了国家财政部发布的PPP操作指南,同时也借鉴了其他重要资料,如政府文件和通知、行业报告、文献资料,以完善建模所需的数据。然后使用建模工具IDEF0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形成As-is模型。后续小节将对模型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其次是通过案例研究,找出中国现行PPP项目移交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运用案例研究验证IDEF0模型已经被大量研究者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借助案例研究,Bevilacqua等重构了应急管理流程[115],Sugiyama等设计了一个化学品回收流程[116]。同样地,本研究通过深入调查CD项目的移交,来识别As-is模型的不足。
CD项目是一个理想的研究案例,因为这个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已经完成移交的水务PPP项目。此外,该项目从开始阶段就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过去20年来,以此项目为背景已经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积累了大量的前期数据。除了这些早期研究提供的数据,研究人员还对项目特许经营权协议、移交委员会会议记录和与项目有关的其他重要文件资料等进行了全面的查阅,以便收集与移交有关的任何可能的重要信息。此外,在移交工作进行期间,还开展了五次现场或电话访谈(2015年8月3日、2016年2月20日、2016年5月9日、2017年5月9日和2017年9月15日),以调查来自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主要管理人员的看法。共有九名与项目相关的人员参与了访谈,包括两名政府人员、两名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CWGC)高层管理人员、一名威立雅管理人员和四名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管理人员。他们或者曾经参与过CD项目的开发,或者至今仍然参与其运营和移交,都对CD项目保持着长期的关注和联系。基于各自的角色,他们都对CD项目十分了解并且认识深刻。通过对比当前中国PPP项目移交管理的制度(以As-is模型为代表)和实际项目移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案例研究可知),揭示当前移交管理的不足。
最后,研究人员继续观察CD项目为应对上述管理不足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专家受访者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状的解决方案。之后,所有前面步骤中所产生的研究结果被转换为IDEF0元素,以创建To-be模型(GTPM)。将As-is模型升级到GTPM所采取的做法主要包括三类:删除不适当的步骤和因素、重新定义不明确的步骤、添加新的步骤和需要的因素。初始的GTPM被反馈给受访者,征求他们对模型有效性的意见,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移交管理体系。此外,还有三位熟悉IDEF0建模和PPP领域的专家对最终的GTPM进行评估,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最终成型的GT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