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PPP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7.2.2 PPP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7.2.2.1 PPP项目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Lifson和Shaifer(1982)指出,认识到影响决策过程的因素的重要性将有助于定期审查和讨论重大决策[148]。King和Mercer(1985)进一步指出,合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各不相同,这取决于规模、地点、以往经验和可用资源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被不同的投标方所衡量,因此,竞争对手对一份合同的吸引力的感知不尽相同[149]。Ahmad和Minkarah(1988)建议在制定可行的投标策略之前,对影响投标决策的潜在因素进行彻底的调查[150]。Couzens等(1993)指出,做出投资决定需要一个全面深入的数据收集和探索若干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过程。内部因素是与承包商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有关的因素,而外部因素与市场和项目条件有关[151]。Chua(2000)根据过去的研究结果和6名实干家的意见提出了一份决定因素的清单,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竞争、风险、公司在投标中的地位和工作需要四类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152]。Enshassi等(2010)通过文献回顾探讨了建筑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承包商的财务功能、客户的声誉和财务能力、项目价值、当地市场建筑原材料的可用性及建筑业的稳定性是影响投资者投标决策的关键因素[153]。王东波(2010)认为PPP项目投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社会资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根据其产生的来源和范围,不确定因素可以分为内生不确定因素和外生不确定因素。内生不确定因素来源于项目公司内部,包括利益外部性和中途毁约行为,外生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建设期长短、建设投资大小、收费价格、交通量、运营和维护成本、投资收益等[154]。Huanming Wang(2018)等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未能吸引私人投资,故利用2002—2015年138个发展中国家4560个PPP项目,运用Tobit回归模型,研究治理环境与私人合作伙伴承担的风险对私人投资的相互作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程度、政治稳定程度、公共服务质量、监管能力、守法能力、腐败程度是影响私人投资者投资PPP项目的重要因素[155]

继此之后,PPP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基本围绕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延伸和补充。

7.2.2.2 PPP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Baekgaard(2017)认为,前景理论关注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人们更愿意做出风险或无风险的决策,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经济结果,这是一种更正确的决策理论,可用来解释投资决策选择[156]。在项目管理和PPP领域,项目发起人或投资人在做出启动PPP项目计划的最终决定之前,会对收益和损失进行评估。只有当收益大于损失时,私人投资者才会投资这些项目[155]。Albalate等(2013)指出,在水务行业,只有在成本回收更容易、商业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私营部门或外国投资者才会投资项目[157]

大量关于投资策略的文献产生了许多投标模型。研究人员引入了基于概率论、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的投标决策支持系统。Fayek等(1999)在对加拿大建筑工程承包商投标实践的调查中得出结论,投标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观的、基于经验判断的[158]。为了进一步缓解决策困境,Wanous等(2000)引入了一个参数解,该参数解基于事先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根据合同人认为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识别和排序[159]。Wong等(2000)将模糊控制作为多属性决策的一种新工具应用于工程评价与选择[160]。而Chua和Li(2000)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标决策辅助模型[152]。Han等(2001)基于风险视角,考虑企业投标的多维目标,采用交叉影响分析方法(CIA),建立了BOT项目的整合决策模型[161]。Dikmen等(2007)提出了一个基于案例的推理模型来估计风险、机会和竞争评级。这些评级通过使用考虑最坏情况、平均年龄和最佳情况下确定的边界价值构建的线性效用函数进一步转换为风险和利润加成值[162]。Egemen和Mohamed(2008)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基于知识的系统软件SCBMD,该软件系统地处理不同的投标情况,并帮助承包商实现“战略上正确”的投标/不投标决策[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