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RBS运用过程

4.1.2 RBS运用过程

基于业界学者的研究理论以及实践经验[92],本小节给出RBS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过程。核心步骤是从前期的收集资料,到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再到建立特定项目的RBS。

4.1.2.1 收集资料,认识项目

从风险的角度审查项目计划,认清项目的形势,并揭示出隐藏的一些项目前提和假设,具体内容包括项目自身特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与本项目类比的先例等。

4.1.2.2 主要风险因素的确定

主要风险因素的确定实质上就是结合项目的实施过程和风险的来源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项目风险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的时间顺序把风险划分为项目建设开发阶段风险、项目试生产阶段风险、项目生产经营阶段风险等三类,可按照项目风险是否可控划分为可控制的风险和不可控制的风险两类,可依据风险暴露的性质把风险划分为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和人身风险三类,也可以划分为技术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组织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四类。运用时,需要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风险的特点和性质。

4.1.2.3 建立RBS

建立RBS关键的一步是确定分解层次。多数情况下,第一层是项目总体风险,第二层是前面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要求其能完全考虑潜在的风险源,第三、第四层则是对主要风险因素的进一步细分。确定分解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风险经过几个阶段逐步进行分解,直至获得被认为必要的最低层。最低层的要素应该能够反映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

(2)不一定将每一个主要风险因素细分为相同数目的层次,每一主要风险因素只需分解到可以满足风险评价阶段对风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的需要即可。

(3)风险分层并不是越细越好,一般按照项目的种类、性质、规模、复杂程度确定层数。对大多数项目来讲,一层就足够了。

(4)风险分解过程应该与WBS同步,以提供风险管理所必需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一旦主要风险因素、层次确定以后,在确保主要风险因素完全覆盖风险源的前提下,对第三、第四层次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常规的风险识别方法和工具,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风险识别检查表法、政策分析法、制式表格法、风险列举法等,并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部门及专家密切合作、交换意见,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而对各层风险因素的分类,我们可以参考聚类分析法。以此为基础,通过把已经识别的风险细分到RBS的最低层,确保RBS的结构化。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可以增加“其他风险”作为主要风险因素以确保所有影响项目的风险源已经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