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投资决策框架
7.3.2.1 投资决策概述
投资决策是投资人根据客观现实情况,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目的,针对自身企业资源选择或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以期实现经济目的的过程。投资决策主要由五个要素组成:作为决策系统灵魂的决策主体、包括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决策客体、作为优质决策前提和基础的决策信息、用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的决策准则以及决策目的所在的决策结果。
7.3.2.2 投资决策原则
投资决策具有不可逆性,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要想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既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也要遵循投资决策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投资决策的目标和方案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决策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切实可行。只有当投资决策具备可行性的时候,该项投资才具有意义。为保证有效决策,决策者需要在投资决策前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
(2)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是指为了避免投资决策的片面性,从系统角度出发,将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充分考虑决策涉及的系统的所有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内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
(3)群体性原则。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涉及范围广泛,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单凭决策者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做出有效决策。一个有效正确的决策要求决策者依据群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民主性,积极调动各级决策者的主动性,集中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投资决策。
(4)有限理性原则。
理性可分为完全理性、直觉理性、有限理性三类。西蒙认为不应把人看作理性最大化者,而应当视为满意者。决策者做出的投资决策也是在其智力、知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做出的有限理性的选择。
由于污水处理类PPP项目的复杂性,其投资决策活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社会效益目标难以量化;②无法掌握所需的全部信息情报;③不同决策者对决策目标的判断不尽相同;④实际决策活动存在多个目标,且众多目标难以合并,目标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冲突;⑤决策活动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基于这些特征,投资者完全掌握所有关键决策信息,并完全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十分困难。决策者只能根据掌握的有限信息做出有限理性的投资决策。
(5)满意原则。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存在,而PPP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投资者不能完全掌握的不确定决策信息,这使得无法得到最优解。故投资者只能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寻求满意解替代最优解。
7.3.2.3 投资决策过程
西蒙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阶段的决策流程模型,主要包括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从而得出决策结果。岳超源(2003)提出投资决策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即构造决策问题、确定各种决策可能的后果并设定各种后果发生的概率、确定决策人的偏好、评价和比较决策,并绘制了决策问题各求解步骤之间的关系,如图7-1所示[165]。
图7-1 决策分析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