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基于政府视角的风险因素重要性分析
本节通过德尔菲问卷调研(详见附录一),获得了受访者(PPP项目咨询顾问)基于政府视角对21个风险因素各自相对重要性的感知。在风险评估中,某一特定风险因素的风险影响等级是由其关联风险概率与其关联风险严重程度来计算的,公式为:
结果见表5-2,融资风险、建设风险、环境风险、收益不足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是21个风险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五大风险。
表5-2 基于政府视角风险因素影响排序
基于问卷调研结果,本研究对受访的PPP项目咨询顾问进行了访谈,对于排序在前五的关键风险因素重要性阐释如下。
5.2.2.1 融资风险
在列明的清单中,风险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融资风险。201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开始规范PPP项目运作,整体金融环境处于收紧状态,项目投资额较大,单纯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占比大,金融机构对PPP项目持审慎态度。政府管控政府债务,金融机构对于民企的项目支持力度较弱,对于国企、央企又有额度限制,总体放贷偏谨慎。
值得政府注意的是,虽然通过PPP合作协议的风险分配安排,融资风险通常都由社会资本承担,然而由于PPP项目尤其是治理类项目的公益性质,政府需要承担项目失败的兜底责任,因而通过风险分配转移给社会资本承担的融资风险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流。如TW污水处理项目,TB市政府违背“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基本常识,将项目合作权授予了承诺“政府零出资”的社会资本,但随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财务危机的TW污水处理公司以各种理由不断向政府寻求资金援助。考虑到项目的重要性,并基于不可推卸的兜底责任,TB市政府不仅先后指派了数家国有企业与国有机构向项目公司注入巨额股权资本,还运用各种政治影响力帮助其进行债务融资。最终TB市政府对该项目的实际出资额高达约3000亿新台币(占投资额80%以上),大部分风险事实上仍由政府承担。
5.2.2.2 建设风险(成本工期)
建设风险被确定为PPP项目第二大风险。建设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影响项目施工成本、时间和质量目标的事件。尽管大多数施工风险都是社会资本的独家责任,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些风险也很重要。研究发现,在PPP项目中,项目延期对政府来说是不可取的结果,因此对施工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
5.2.2.3 环境风险
在以往关于我国PPP项目风险的研究中,环境风险尚未被确定为重要风险。例如Chan等(2011)将环境风险列为34种风险中最不显著的一种。然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政府视角来看,环境风险在建设和运营阶段都是显著的。从访谈中发现,部分项目后期的环境风险主要与流域水质污染水平的上升有关,这会增加治理成本。调查发现,社会资本不愿承担与处理严重污染的水有关的费用,因此最后风险可能落在政府身上。
此外,社会资本排放不符合标准的污水也会带来环境风险。访谈结果显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当政府对项目标准了解不足或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估时,就会出现社会资本投机不遵守要求的问题。访谈结果还表明,当新环境标准实施或现行环境标准发生变化时,环境风险就会产生,这可能会导致施工风险或运营安全风险。政府可能需要通过补偿社会资本,来使其承担这些环境风险的后果,因此它们是政府需要做准备的重要风险。
5.2.2.4 收益不足风险
项目公益性较强,经营性收益较少,多依赖政府的可行性缺口补助进行偿付。若项目原本规划的使用者付费部分收益不足,依照当前的政府补贴计算方式,政府将要支付超出初期测算的费用,从而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挑战。
5.2.2.5 信息不对称风险
访谈显示,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如政府在建设和运营阶段没有系统收集项目信息,这种缺乏监督的做法,没有激励私营部门高效运作。当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时,问责制和披露问题可能会加剧。并且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并不总是明确的,有时它们是重叠的。这种重叠会导致政府内部信息共享存在问题,进而导致政府内部信息不对称、管辖权和政策冲突,以及交易成本上升。